北京学区房
这笔钱,全称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说白了,就是国家希望企业能按照一定比例(大多数地区是企业在职职工总数的1.5%)安排残疾人就业。没达标?那差多少人,就得交多少钱,作为对国家支持残疾人事业的一种“补偿”。它不是税,是一种政府性基金,但站在企业的角度,跟税款差不多,都是一笔硬开支。
那问题来了,这笔钱在咱公司账上,该怎么体现?怎么做会计分录呢?这事儿得分两步看,通常是“计提”和“支付”。
第一步:计提(或者说,确认这笔负债和费用)
什么时候计提?一般是在年底,或者说,等你能够确定应缴金额的时候。这个金额怎么确定?得看你公司全年的在职职工年平均人数,以及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计算出那个差额,再乘以当地规定的计算基数(比如当地社平工资什么的),就得出你应缴的残保金金额了。这个计算过程啊,各地的规定可能有点差异,有时候还得跟当地的残联或者税务部门(现在有些地方税务部门代征了)确认,挺费劲的。
等你把这个应缴金额算出来了,好了,这笔钱就成了你公司的一项负债,同时也是一笔费用。得体现在你的损益里。
这时候的会计分录,通常可以这么做:
借:管理费用
这个管理费用啊,是大多数企业最常用也最省事的科目。残保金本质上是企业因为未能满足法定义务而产生的成本,带有一定的管理性质,归到管理费用里挺合适。当然了,如果你公司规模大,成本核算分得特别细,理论上也可以考虑放到其他相关的成本费用科目里,比如如果在生产环节跟人数挂钩紧密,是不是能沾点制造费用的边?不过别想太复杂,管理费用绝对是通行做法。因为它不是为了生产具体产品或提供具体服务直接发生的,更像是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合规成本。
贷:应付职工薪酬 - 非货币性福利
哎,这里可能有人就犯迷糊了:应付职工薪酬?这不是发工资、交社保、提福利费的地方吗?残保金又不是给员工的钱,怎么跑到这儿来了?别急。虽然这笔钱最终是交给国家的基金,但它的缴纳义务是基于企业雇佣员工这个事实产生的。它和员工的总数紧密挂钩。在会计处理上,有些观点认为,这笔钱可以看作是企业为了履行雇佣相关的社会责任或法定义务而产生的非直接货币性支出。将其放在应付职工薪酬大类下的非货币性福利明细里,算是反映了其与“人头”相关的性质。这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因为它将这笔支出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关联起来了。
但是! 我也见过不少企业,特别是以前,喜欢把它扔到其他应付款里。为什么?简单粗暴啊!觉得它就是应付给政府的一笔其他款项,既不是税也不是正常的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这个科目,确实是用来核算企业除贸易应付款项、应付票据等以外的各种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款项。把残保金放进去,理由就是它是应付给政府基金的一笔钱,似乎也说得通。
所以,用应付职工薪酬 - 非货币性福利还是其他应付款?老实说,两种做法都有,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企业内部会计政策的统一性和一贯性。如果非要问哪个更“规范”或者更符合残保金的性质,考虑到它的计算基石是员工人数,并且带有一定的“惩罚性”色彩(未能履行安置义务),我个人倾向于应付职工薪酬 - 非货币性福利这种处理,更能体现其与人力成本的关联性。但这只是我的理解,实务中两种都存在。如果你公司之前用的是其他应付款,并且一直这么做,也没有税务或审计提出异议,那也可以继续沿用。但如果你是新手,或者想规范一下,可以考虑用应付职工薪酬 - 非货币性福利。
这个计提分录做完,你的账上就多了一笔管理费用,利润会相应减少;同时,资产负债表上会多一笔应付职工薪酬或其他应付款,表示你欠着这笔钱。
第二步:支付(真金白银交钱)
到了规定的缴费期,企业就需要把这笔残保金通过银行等途径交到政府指定的账户里了。钱从公司银行账户划走了。
这时候的会计分录就简单明了得多:
借:应付职工薪酬 - 非货币性福利 (或者,如果你计提时用的是其他应付款,这里就借记其他应付款)
这个借记科目,就是要冲销你在第一步计提时确认的那笔负债。借方表示负债减少。
贷:银行存款
钱从银行存款账户里流出,所以贷记银行存款,资产减少。
这个分录一做完,那笔挂在账上的应付款项就清零了(假设是全额支付),银行余额也少了对应金额。
再啰嗦几句注意事项:
金额的准确性: 最麻烦的就是计提前的金额计算。年平均人数怎么算?临时工、劳务派遣人员包不包括?残疾职工的认定标准?这些都直接影响应缴金额。务必吃透当地政策文件,不懂就咨询。算错了,计提金额就不对,后续可能还得调整。
缴费凭证: 交完钱,银行回单、电子缴款凭证这些,都得好好保管,这是你支付的依据。
政策变动: 残保金的政策,包括计算方法、减免规定(比如小微企业在特定时期可能免征或减半),各地、每年都可能有调整,得关注最新的政策通知。
与招聘的关系: 说了这么多会计处理,别忘了残保金的初衷。企业如果积极安置残疾人就业并达到比例,是可以少交甚至不交这笔钱的。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这有时候比想破头怎么做分录更有价值!如果你今年通过招聘使得残疾职工比例达标了,那么恭喜你,这笔残保金可能就不用交了,那第一步的计提金额就是零,相应的也就没有后续的支付分录了(或者只有调整冲回以前年度多计提的部分)。
总而言之,残保金的会计分录核心是“计提费用、确认负债,支付时冲销负债”。科目选择上,管理费用对应付职工薪酬 - 非货币性福利(或其他应付款)是关键。别被科目名称绕晕了,理解它产生的逻辑和会计处理的目的最重要。计算环节往往是实务中的难点。多留心政策,算准金额,账务处理按部就班来,也就不那么神秘了。希望能帮助你理清头绪!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