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这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听起来真是有点儿古董,但你仔细琢磨琢磨,它就像那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尤其是放在咱们现在这个满世界都是“我”“我”“我”的时代,这话简直就是一剂良药,虽然苦口,但管用。那它的英文是啥?最普遍、最直截了当的说法,估计是大家最熟悉的了:“Do no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have them do unto you.” 长是长了点儿,但意思全乎。还有更简洁的,比如 “Treat others as you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 或者 “Don’t treat people the way you don’t want to be treated.” 这些变体,都围着一个核心转:换位思考。
说实话,这四个字,换位思考,真做到的人能有几个?别吹牛,扪心自问。咱们是不是经常嘴上说着要理解别人,心里却只装着自己的那点儿小九九?看到别人做得不顺眼,立刻就想去指点江山,全然忘了自己当年也是跌跌撞撞过来的。或者,自己讨厌被催促,却对下属或者孩子一天问八遍“好了没?”“怎么这么慢?”。这不就是典型的“己所不欲,正施于人”吗?
那天在咖啡馆,亲眼看到一个哥们儿,电话声音大得跟广播似的,眉飞色舞地讲着自己的“丰功伟绩”,完全不顾旁边伏案工作的人。他肯定不喜欢在需要安静的时候被噪音打扰吧?但他那时候,估计脑子里只有他自己的故事,完全没想过别人的感受。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那句英文说得好:“Do no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have them do unto you.” 他此刻正在做的事,正是他自己大概率会讨厌的。那种自我中心的盲区,真是害人不浅。
再比如网上那些“键盘侠”。躲在屏幕后面,说起话来那叫一个狠、一个恶毒。他们真的希望别人也用同样刻薄、不负责任的话攻击自己吗?大概率是不想的。他们只是觉得反正隔着屏幕,伤不到自己,嘴巴痛快了再说。这种行为,用那句英文来对照,简直是讽刺到了极点。他们正在干的,恰恰是他们内心深处最不愿承受的。那些恶毒的评论、不实的指责、人身攻击,难道不是他们自己竭力想避开的吗?但他们却毫不犹豫地泼向别人。这种双重标准,实在令人齿寒。
这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说教,这其实是一种生存智慧。你想想,如果你总是推己及人,顾及别人的感受,别人自然也更愿意友善地回应你。这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皱眉,它也还你一副苦瓜脸。人际关系的顺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把那句“Treat others as you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家楼下住着一位老大爷,脾气有点儿怪,楼道里堆满了他的杂物,弄得大家进出都不方便。邻居们怨声载道,有人直接去跟他理论,结果吵得不可开交。后来,有个年轻的邻居,没直接去指责,而是自己默默地把他家门口碍事的纸箱子稍微挪了挪,留出一条宽敞点的路。然后,见到大爷时,他客客气气地问:“大爷,您看这些东西放这儿,会不会不太安全?万一绊倒了怎么办?”没提方便大家的事,只说安全。没想到,大爷听进去了,过了两天,自己慢慢把大部分杂物都收了回去。这不就是换了一种方式,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了吗?年轻人没有直接把“己所不欲”(他自己讨厌楼道被堵)强加于“施于人”(让大爷立刻清掉),而是从大爷可能关心的点(安全)入手。这其中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理解和运用了那句话的精髓,虽然没有说英文,但做到了。
这句英文的精髓,还在于它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别人对我们不好,也许是因为我们先没有对别人好。就像一句俗话说的,“你发出什么,就会收回什么。” 因果循环,听起来有点儿玄,但很多时候就是这么回事。你对别人尖酸刻薄,就别指望别人对你温柔以待。你总是算计别人,就别怪别人提防你。这句“Don’t treat people the way you don’t want to be treated.” 不仅是行为准则,更是对自身行为后果的一种预警。
当然,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都是凡人,有情绪,有私心,有盲点。总会有那么些时候,一不小心,就把自己不喜欢的强加给了别人。可能是一句无心的话,可能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事后回想起来,才会拍拍脑袋,哎呀,我刚才那样说/那样做,如果放在我身上,我肯定也不舒服。这种事后的反思,其实也是一种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这份觉知,愿不愿意停下来,哪怕只是几秒钟,去想一想,如果我是他/她,我会怎么想?我会是什么感觉?
社会学家或者心理学家也许会从更专业的角度去分析这种现象,说什么同理心啊,镜像神经元啊什么的。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把那句“Do no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have them do unto you.” 刻在脑子里,变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就已经足够了。当你准备对别人说点什么,做点什么的时候,脑子里自动弹出一个小小的提示框:“Would you want someone to do/say this to you?” (你希望别人这样对你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赶紧打住,或者换个方式。
这句英文,或者说它所代表的东方智慧,其实贯穿在许多不同的文化和宗教里。黄金法则(Golden Rule),在西方世界里,很多时候就是指这个。基督教里讲“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佛教里讲“不以己心度他心”;儒家更不必说了,孔子他老人家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直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之一。你看,大家英雄所见略同,都觉得这条太重要了。为什么?因为它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啊。
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觉地遵守这条准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那些无谓的争吵、那些恶意的攻击、那些因为不理解而产生的隔阂,是不是会少很多?街上行色匆匆的人们,是不是会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戾气?邻里之间,是不是会多一些体谅,少一些抱怨?职场上,同事之间是不是会多一些合作,少一些倾轧?家庭里,亲人之间是不是会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苛责?
这听起来像个美丽的肥皂泡,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一点一滴地去实践这句话,即使不能彻底改变世界,至少能改变我们身边的小环境。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少给别人带来不适和伤害,多带来温暖和尊重。这就是对那句古老智慧、那句英文的最好诠释和传承。
所以,下次当你觉得不耐烦,想要对别人发火的时候;当你想要不负责任地评判别人的时候;当你想要为了自己的方便而牺牲别人感受的时候,不妨在心里默念一下:“Do no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have them do unto you.” 这不只是几个英文单词,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提醒,一份关于善良、同理心和自我约束的承诺。做到它,你不仅会让别人感觉更好,最终也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平和、更受人尊敬的人。这是一场修行,没有终点,但每一步都意义非凡。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