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浙大的邮件系统,真是个让人一言难尽的存在。每天睁眼,或者说,只要我拿起手机,第一件事,习惯性地,手指就滑到那个邮箱图标上。它不仅仅是个收件箱,它简直是你在浙大这个庞大有机体里的电子身份,是几乎所有官方信息流动的主干道。重要的通知,从学院的课程调整、导师的项目进展,到学校层面的各种会议、奖学金申请、甚至是图书馆的逾期提醒,九成九都是通过这个邮箱地址送达的。要是没它,感觉瞬间就跟学校失联了似的,漂浮在信息真空中。
刚入学那会儿,拿到自己的@zju.edu.cn邮箱,还觉得挺新鲜、挺正式的。毕竟,这可不是随便一个第三方平台就能有的,带着点象牙塔的专属印记。界面嘛,老实说,没有Gmail那么花哨,也没QQ邮箱那么接地气,就那样,灰白色的,很“机构”。功能区规规矩矩地摆在那里:收件箱、草稿箱、已发送、垃圾邮件……等等,垃圾邮件!这个词在我使用浙大邮箱的这几年里,简直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情绪。
每天收到的邮件数量,用“海量”来形容一点不夸张。除了那些真正需要看的,还有无穷无尽的各类广告——什么论文润色、会议邀请(一看地址就不靠谱)、甚至是些莫名其妙的链接。那个垃圾邮件过滤器,哎,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有时候它挺给力,把大部分牛皮癣挡在门外,还一片清净。但它偶尔也犯迷糊,把导师发的邮件或者某个重要组织的活动通知直接扔进垃圾箱深处,等我发现的时候,可能黄花菜都凉了。所以,每次清理垃圾邮件,都得像考古一样小心翼翼,生怕漏掉那个被误伤的“宝藏”。那种心惊胆战,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还有容量问题。一开始觉得给的容量挺大,足够用了。结果呢?几年下来,各种报告、PPT、数据文件、会议纪要,还有时不时收到的大附件,一点一点地蚕食着邮箱空间。眼看着进度条越来越满,那种焦虑感就来了。是不是得开始清理了?删哪些?那些好几年前的课程资料,虽然现在用不着,但万一以后呢?导师之前发的重要文献,能直接删吗?每次面对那个清理界面,都像在进行一场艰难的断舍离,生怕删错了什么,追悔莫及。学校后来说提高了容量,那一刻,简直想给管邮件系统的老师们献花,虽然知道这是大势所趋,但解决燃眉之急的感觉真是太好了。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槽点,这个系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实打实的,不可替代。它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很多时候,它记录着你学术生涯的轨迹。那些导师指导的邮件往来,和同学组队完成项目的讨论记录,申请各种机会时发出的邮件和收到的回复,它们是文字,更是一种见证。翻看旧邮件,能想起当时的心情,当时的努力。它构成了你在浙大数字世界里的一部分“记忆库”。
跟外界的学术交流,更是离不开它。投稿期刊,联系审稿人,跟国内外同行讨论,无一不是通过这个专业邮箱进行的。它代表了你的身份,给你的交流增加了可信度。所以,尽管有时候登录页面转圈圈,偶尔会收到系统升级的通知让你稍微费点劲儿,或者面对满屏未读邮件感到头大,但你还是得依赖它,维护它,小心翼翼地使用它。
想想那些因为没看邮件而错过重要事项的同学,或者误点钓鱼链接导致邮箱被盗的例子,就会意识到保护好自己的浙大邮箱有多么重要。设置强密码,开启二次验证(如果支持且方便的话),对不明来源的邮件保持警惕,这些都已经成了数字生存的基本法则。这个邮件系统,就像是你在浙大数字世界的“家门”,得看好,得经常打扫。
它不够完美,远非完美,有这样那样的别扭之处。但它就在那里,日复一日地运转着,承载着浙大人们的信息洪流,见证着每一个在这里学习、工作的人的点点滴滴。你可能会抱怨它,但你离不开它。它就是浙江大学邮件管理系统,一个伴随着我在求是园里度过许多日子、充满爱恨情仇的……工具。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总而言之,它不仅仅是收发信件的地方,它是浙大生活的脉搏之一,跳动着通知、跳动着交流、跳动着成长。你每天都在和它打交道,即使你可能没意识到,它已经渗透到了你在这里的方方面面。这就是它,那个既让人头疼又须臾不可离的浙大邮箱。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