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那时候啊,刚初中毕业,成绩也就那样,不上不下,说读普高吧,够呛,读职校,家里人觉得是个出路,学点手艺总没错。于是,稀里糊涂地就进了这儿。吉安科技学校,名字听着挺唬人,科技感?说实话,刚进去那会儿没啥感觉,就觉得地方挺大,楼房不高,灰扑扑的,操场倒是挺空的。
记得特别清楚,报道那天,那个人山人海啊,挤在报名处,家长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学生们一个个脸上写满了迷茫,又有点对新环境的好奇。我呢?也是一样,心里打鼓,不知道未来这两三年会是怎么个样子。宿舍楼破破的,但挤满了同龄人,吱呀作响的铁床,带着股集体生活的特有味道,闷闷的,湿湿的。后来,那地方成了我们最常扎堆的地方,逃课了躲在这儿,晚上熄灯了摸黑打牌,或者就挤在一个床位上,海阔天空地聊。那段日子,好像全世界的烦恼都只是第二天早上的跑操。
学校里,最重要的人物当然是老师。唉,老师啊,各种各样。有那种头发花白、经验贼丰富的老教师,讲课慢条斯理,但真能把东西讲透,实操课上手一教,你立刻明白,比如教电工布线的李老师,手巧得跟变魔术似的,那些复杂的线路在他手里服服帖帖。也有年轻气盛刚来的,充满干劲儿,想把所有知识一股脑儿塞给你,结果把大家都讲懵了。还有些,怎么说呢,混日子的也有,念着课本,眼皮子耷拉着,你看你的窗外,他看他的手机。但总的来说,能遇到那么几个真正负责、真心想教你的老师,已经是幸运了。他们不仅仅是传授技能,有时候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影响你好久。
我们读的那些专业,名字听着都挺“高大上”的,什么数控技术、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刚开始觉得牛气冲天,以为自己读出来就能造火箭、编程序什么的。后来发现,嘿,大部分学的都是最基础的东西,入门的入门,皮毛的皮毛。真要学精,全靠自己课后下苦功。但话说回来,这些基础,不正是一切的开始吗?至少让你知道这个行业是干嘛的,拿上工具不至于两眼一抹黑。尤其是实操课,是真的重要。在车间里,在实验室里,那些机床的轰鸣声、焊锡的焦糊味儿、代码敲击键盘的声音,构成了我们那时最真实的课堂。手上沾满油污,衣服被划破,这些都是勋章。
校园生活嘛,除了上课,其实挺单调的。没有大学那么多社团活动,也没有花里胡哨的讲座。最多的就是围着操场一圈一圈地走,或者在小卖部门口买零食,再或者就是回宿舍打游戏,聊八卦。饭堂的菜,永远是那几样,味道嘛,能吃饱就行,偶尔改善伙食就是点个小炒,那就算是很奢侈了。但就是在这种有点乏味的环境里,学生们自己找乐子,结下了特别深厚的友谊。一起逃课去网吧的哥们儿,考试互相打掩护的姐妹,卧谈会聊到睡着的室友,这些情谊,比那些学到的技能可能更长久,更让人怀念。
就业,这是读职校最现实的问题。学校会组织招聘会,把一些企业引进来。那时候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工资多少,包不包吃住,活儿累不累。很多人稀里糊涂就签了约,去了工厂,去了流水线,去了某个小公司做技术员。也有人觉得学的不够,或者想换个方向,选择继续深造,考大专,考函授。我的很多同学,毕业后都去了外地,散落在天南海北。大家的人生轨迹,从这里开始,分岔,然后越走越远。
现在回过头看,吉安科技学校教会了我什么?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那些具体的技能,更是一种生存的能力,一种适应社会、靠自己双手吃饭的观念。它不是象牙塔,它更像是一个过渡站,把你从一个懵懂少年,推向社会的门口。在这里犯过错,吃过亏,也得到过帮助,感受过温暖。那些年在学校里混的日子,在很多人眼里也许不值一提,觉得“没考上好高中就是失败”。但我觉得不是。它塑造了那时候的我,给我打下了最朴素的底色。
那些年少轻狂的青春,那些热血、迷茫、欢笑和眼泪,都洒在了这片校园里。现在它可能变了很多模样,听说盖了新楼,引进了新设备,变得更“科技”了。但我脑子里定格的,还是那些旧旧的教学楼,那条通往宿舍的泥巴小路(后来铺了水泥),还有夏天傍晚,操场边上知了没完没了的叫声。
回忆这东西,总是带着滤镜的。也许那时候并没有觉得多好,甚至觉得挺苦闷的。但时间拉开距离后,那些不愉快都淡化了,留下来的,更多的是那些闪光的瞬间,那些共同经历的日子。吉安科技学校,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名字,它是我的一个青春阶段,是我人生路上重要的一站。它或许不完美,甚至有很多槽点,但它真实存在过,并且以它特有的方式,影响了我,和我的那群同学。想到它,心里总会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有那么点不值一提的自嘲,但更多的,是一种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的,温暖的归属感。它就是那样一个地方,一个关于成长,关于摸爬滚打,关于青涩就业梦想开始的地方。它不宏大,不辉煌,但它是我青春的一部分,真真切切。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