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make的正确发音
make的正确发音
0人回答
2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4 11:25:58
188****3100
2025-05-14 11:25:58

很多人,刚学英语那会儿,大概率会把它发成“麦克”,就像那个中文名儿似的。或者稍微好点儿的,发成“妹克”。听着好像差不多,但里头的差别,可大了去了。那种感觉,就像同一幅画,一个是高清原图,一个是像素低到糊墙纸。核心问题出在哪儿呢?说白了,就在它中间那个元音上。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元音,不是你嘴巴摆在一个固定位置,出个气儿就完事儿的。它是个双元音,标出来是//。注意了,是//,不是/e/,也不是/ɛ/,更不是/aɪ/。这个//,它是活的!它是有过程的!想象一下,你的声音从一个位置开始,像坐滑梯一样,一路滑向另一个位置。起始的音,有点像中文里“哎”的那个“哎”,但别把它发得那么重,那么大白嗓。舌头放平点儿,嘴巴别张得太夸张。然后,关键来了,你要把这个音,轻柔地、平滑地,滑动到有点像“衣”的那个音,但也不是标准的“衣”,舌头是往上抬的,靠近上颚,但又不能完全堵住气流。整个过程,你的嘴型和舌位是在不断变化的。

从一个相对开的/e/,顺滑地过渡到一个相对闭的/ɪ。这中间的“”,就是make发音的灵魂所在。你得让它听起来像一个整体,像一条有弧度的声音曲线,而不是两个生硬地拼在一起的音——“哎”+“衣”,那不对,那太僵硬了。正确的发音,你感觉声音在嘴里是流动的,是舒展的。特别是这个双元音,要给它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完成这个滑动过程。别发得太短促,跟赶集似的。慢一点,去体会那个声音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的感觉。

再说说结尾那个辅音,那个/k/。这也是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尤其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中文里很多字结尾是没有辅音的,或者就算有,也喜欢带个韵母,比如“en”、“ang”这种。但英语里,很多词儿结尾就是个硬邦邦的辅音,比如这个/k/。它是个清辅音,发音的时候,你的舌根要抬起来,抵住你的软腭(就是上颚靠里面的软的那部分),然后憋住一股气。记住,是憋住气,不是用鼻子哼,也不是让气从声带出来发出声音。然后,非常迅速地、有力地把舌根放开,让那股憋住的气“冲”出来。这是一个爆破音。发音的时候,喉咙是不振动的,你把手放在喉咙上试试看。很多时候,我们中国人发这个音,会发得太轻,或者干脆就给吞了,变成“mei”或者“may”,听起来就软绵绵的,不够干脆利落。

所以,make的正确发音,是/m/ + /eɪ/ + /k/

/m/:很简单,双唇闭合,气流从鼻腔出来,是个鼻音

/eɪ/:这个双元音是重点!记住它的滑动过程,从/e/滑向/ɪ/。嘴型变化,舌位抬高。

/k/:结尾的清辅音爆破音。舌根抵住软腭,憋气,然后有力地释放。听起来像轻轻的“咳”一下,但没有声音。

练的时候,可以把这三个部分分开来练,再慢慢连起来。先练/eɪ/,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嘴型是不是在变,听听自己的声音是不是在“滑”。然后加上/k/,重点感受那个憋气和释放的过程。最后,再把/m/加上,整个词儿连贯地发出来。

一开始可能不习惯,觉得嘴巴好忙啊,舌头也好忙啊。但习惯了就好了。那种发音到位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听着自己发出的make,带着漂亮的双元音滑动和清晰的结尾爆破,会觉得这个词儿一下子“立”起来了,有了力量,有了质感。不像之前那个“麦克”,软趴趴的。

而且啊,一旦你掌握了make里这个//音,你会发现一大堆词儿都跟着会发了:take(/teɪk/)、cake(/keɪk/)、name(/neɪm/)、game(/geɪm/)、same(/seɪm/)……它们都有同样的双元音!再比如lake(/leɪk/)、fake(/feɪk/)、bake(/beɪk/)……你看,学会一个,激活一串儿!这就是找到窍门儿的乐趣。

当然,每个人的口音都会有细微差别,这是正常的。语言本来就是活的东西,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件。我们追求的不是变成机器人的声音,而是尽量接近地道的、母语者能听着舒服、听着自然的那个声音感觉。那种感觉,不是靠死记硬背规则能来的,得靠模仿,靠听,靠一遍一遍地练习,靠感受自己的嘴巴和舌头是怎么动的,气是怎么走的。

所以下次再遇到make,或者任何带/eɪ/的词儿,别偷懒,别让它变成“麦克”或者“妹克”。记住那个双元音滑动,记住结尾那个脆生生的辅音。就像给一个平淡无奇的物体,加上了色彩和轮廓,它一下子就鲜活了。发音这事儿,有时候真就差那么一点点细节,但这一点点细节,就是区分“会说”和“说得好”的关键。去感受它吧,那个/eɪk/,它值得你花点儿心思。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