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建大,大伙儿脑子里第一反应多半是建筑、土木吧?没错,那确实是看家本领。但别忘了,有个地方,虽然不那么“光鲜亮丽”,没那么多人前人后地念叨,却默默地撑起了许多看不见的骨架——那就是机电工程学院。哎哟,这地方啊,真得亲自走进去感受感受,光听名字,你可能觉得不就是个工科学院嘛,机械电子那一套,全国遍地都是。但建大机电,它有它自己的味儿,自己的脾气。
你到了建大南院,穿过那些有些年头的红砖楼,往里走,可能就瞧见了。不是那种拔地而起的新大楼,更多是那种稳扎稳打、经得起岁月考验的建筑,就像他们的专业一样。第一次去机电学院的实验室,那感觉挺奇妙的。不是想象中那种一尘不染、全是高端设备的未来世界,倒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车间”和“智库”的结合体。空气里混合着机油味儿、金属切割的味儿,偶尔还能闻到一股子电烙铁焊锡时的特有焦糊味儿。地上也许不是光可鉴人,但架子上、工作台上,摆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零件、工具、半成品。电线缠绕,电路板裸露,齿轮、轴承、传感器散落各处。这才是真搞工程的地方嘛!
在这里,学什么?名头挺多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听着就长;测控技术与仪器,这个精细;还有能源与动力工程,跟国家战略接轨。哦,当然少不了基础的工程力学,那可是骨子里的东西,没有扎实的力学功底,上面那些都是空中楼阁。我记得跟机电的朋友聊天,听他们说起那些课,什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构学、机械原理... 光听名字就觉得头大。但看他们讨论问题时的眼神,那种钻进去的劲儿,又觉得挺了不起的。
这里的老师,嗯,怎么说呢?好多都是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前辈,不是那种只会念PPT的。他们可能衣着朴素,不善言辞,但你问到专业问题,他们能给你讲得深入浅出,甚至随手拿起个零件就给你比划起来。他们的经验是真金白银,是从无数次实践中淬炼出来的。有时候在走廊上碰见老师们,手里提溜着个工具箱,或者抱着一摞图纸,风风火火地往实验室赶,那股子劲儿,真不像是在大学里教书,更像是在一线解决问题的工程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挺特别,亦师亦友吧。学生遇到棘手的项目难题,直接往实验室跑,跟老师傅一样请教,一起琢磨。
学生呢?嘿,这帮小家伙儿,也是建大机电的风景线。他们可能不像文科学院的学生那样风花雪月,也不像商学院的那么西装革履。他们更多时间是穿着T恤牛仔裤,有时身上还沾着点油污或灰尘。晚上,机电学院的楼总是灯火通明,尤其是那些开放的实验室。学生们围在一起,讨论毕设,调试设备,敲代码,焊电路。为了一个比赛项目,可能几天几夜不睡觉。桌子上堆满了速溶咖啡袋和泡面桶。那是一种带着烟火气的奋斗,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付出。他们的手很巧,脑子也转得快。从一张图纸到做出实物,从一个想法到实现功能,那个过程,是汗水和灵感的结晶。你看到那些机器人比赛、机械创新大赛的作品,背后都是他们无数个小时的投入。
建大机电,我觉得它最宝贵的地方,不是它有多么顶级的论文产出,也不是它有多少惊天动地的科研成果(当然这些也在努力),而是它培养出来的那种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能。建大的底子是建筑,机电在这里,就像是给建筑注入了机械的骨骼、电子的神经、能源的心脏。他们做的东西,很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能用在实际工程中的。比如建筑设备的智能化,节能技术的应用,施工机器人的开发……这些都很“建大”,很接地气。
当然,也有挑战。比如设备更新的速度,跟不上工业前沿飞速发展的步伐;比如一些传统观念,可能需要被新的技术和理念冲击。但你看学院这几年的发展,也在不断求变,引进新的交叉学科方向,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创活动,和企业合作搞项目。这说明,老底子还在,但新鲜血液也在源源不断地注入,一股子创新的劲儿正在生长。
这地方,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它就是那样,有点儿硬朗,有点儿朴实,透着一股子工科人特有的实在劲儿。在这里待过的人,身上都会带着点儿这种味道吧。不是那种精致的文艺范儿,也不是那种高冷的学术范儿,更像是一种——“能动手就别动嘴,有问题咱就解决”的工程师范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它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一个充满奋斗、实践、和点滴创新的地方。也许你毕业很久以后,某个瞬间闻到一股机油味儿,脑子里突然就闪回到了那个实验室,那段青葱的岁月,和那帮一起熬夜奋斗的兄弟姐妹。嗯,这就是它给我的感觉。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