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想想看,小时候刚学写字那会儿,手还不稳,笔也握得死紧。写出来的字总是不尽如人意,一撇一捺好像都有自己的想法,根本不听话。这时候,老师会递过来或者你自己掏出那块救星——橡皮擦。那时候的橡皮擦,印象最深的是那种粉红色的,带着一股子说不上来的味道,有点甜,又有点涩。用力在纸上摩挲几下,“吱啦吱啦”的声音,伴随着细细的粉末或者卷曲的碎屑,那个写错的字,慢慢地、慢慢地就模糊了,消失了。就像变魔术一样,只不过这个魔术有点残酷,代价是橡皮擦自己的身体损耗。
不同的橡皮擦,脾气还不一样。有些特别温柔,擦得干净利落,纸张也毫发无损。有些则像个暴躁的小孩,擦个错别字,结果把纸都快磨破了,留下一个毛茸茸的洞,或者把整个字都抹得灰蒙蒙一片,旁边还带着一片怎么都弄不干净的黑印子。那时候,一块好的橡皮擦简直是稀缺资源,同学们之间还会互相比较,看谁的eraser更给力。那种软软的、像豆腐一样的日本橡皮擦,一上市就成了文具界的“网红”,虽然用起来消耗特别快,但那个擦拭的顺滑感,简直是享受。对了,还有那种带香味的,草莓味啊、橡皮糖味啊,真是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尽管大人总是警告说不能吃。但谁小时候没偷偷闻过自己橡皮擦的味道呢?
Eraser,它的中文核心意思就是橡皮擦,一个用来修正铅笔痕迹的工具。但把它仅仅定义为“工具”,是不是有点太冷冰冰了?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个小小的、默默无闻的伴侣,见证了我在纸上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失败、每一次重新开始。它不像笔那样光鲜亮丽地创造,它的价值体现在“抹去”。就像人生中的那些“重来一次”的机会,虽然伴随着一点点遗憾或者不甘,但正是有了它,我们才能在错误的地方重新落笔,写下更接近完美的篇章。
小时候,我很宝贝我的橡皮擦。每次用完,都要小心翼翼地把桌面上的橡皮擦屑清理干净,有时候甚至会把它们收集起来,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这些是橡皮擦“牺牲”后留下的痕迹,有点神圣感。看着它一点点变小,从方方正正一块变成各种奇形怪状——可能是因为只用一个角,可能是因为不小心掉在地上摔掉了一块,可能是因为无聊的时候捏来捏去。最后,它会变得非常非常小,小到拿都拿不住,或者直接就弄丢了,消失在书桌的某个角落,或者书包的最底层。它的生命周期,就是从完整到残缺,再到消失的过程。一个为“清零”而生,最终自己也被“清零”的小东西。
说到 eraser 的中文意思,橡皮擦,这个词本身也挺有意思的。“橡皮”,指它的材质,多半是橡胶或者某种塑料聚合物;“擦”,指它的功用,通过摩擦来去除痕迹。简单直白,功能性极强。但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如果深入一点想,橡皮擦象征着什么?它象征着修正、改正、第二次机会。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犯错是必然的,橡皮擦给了我们一个不留痕迹(或者尽量少留痕迹)地改错的机会。它告诉我们,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或不能去改正。
当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用 eraser,用橡皮擦来抹掉。墨水写上去的东西,橡皮擦是无能为力的,只能越描越黑,或者把纸弄破。有些时候,人生的某些决定,说出口的话,做过的事,也像墨水一样,一旦落下,就再也擦不掉了,只能想办法去弥补,去承担后果。这一点,橡皮擦倒是给了我们一个现实的提醒:不是所有痕迹都能被轻易抹去,有些东西,下笔之前真的要三思。
现代社会,我们使用铅笔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键盘、屏幕。那eraser是不是就失业了?没有。它的概念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电脑上的“撤销”(Undo)功能,不就是一种数字化的橡皮擦吗?Ctrl+Z 一按,刚才的错误操作就瞬间消失了,比物理橡皮擦不知道方便快捷多少倍,而且还没有损耗!在绘画软件里,也有专门的橡皮擦工具,可以擦掉画面上的像素。这些都是 eraser 这个概念在中文世界的延伸和具象化。橡皮擦不再仅仅是那块小小的固体,它变成了一种能力,一种可能性——抹去错误的可能性。
不过,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实体的那块橡皮擦。它有触感,有气味,有形状的变化,有被磨损的痕迹。使用它的过程,是一个物理的、实在的过程。你能感觉到摩擦力,听到声音,看到那些碎屑,它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为了改正这个错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不像电脑上的撤销,无声无息,轻而易举,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少了点对错误的敬畏,少了点对改正的珍惜。
所以,当有人问我 eraser 什么意思中文时,我不会只说“橡皮擦”。我会想到更多。我会想到那些在纸上跳跃的铅笔字,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那些写了又擦、擦了又写的童年时光。我会想到考试时紧张地改正一个答案,想到画画时不小心涂出界后小心的修补。我会想到它作为一种象征,象征着每一次从头再来的勇气,象征着不完美是可以被修饰的可能。它不仅仅是一个名词,它承载着一段段记忆,一种种感悟。
Eraser,中文意思是橡皮擦。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词,却有着如此丰富的联想和意义。它安静地躺在你的铅笔盒里,毫不起眼,但在你需要的时候,它总是伸出“援手”,帮你擦掉那些不想要的痕迹。它以自身的消逝为代价,换来你作品的“洁净”,换来你学习和创作过程的“完美”(虽然真正的完美很难达到)。这种默默的奉献,这种以“无”来实现“有”的方式,想想还挺有哲理的。
每一次用它,都是一次小小的告别,和一部分已经写下的东西告别,和一部分已经犯下的错误告别。同时,也是一次新的开始,在被擦干净的地方,新的想法、新的文字即将诞生。所以,别小看这块小小的 橡皮擦。它承载的,是关于改正,关于重塑,关于不断前进的人生哲学啊。
Eraser,橡皮擦。下次再看到这个词,或者再拿起那块小东西时,也许你可以不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工具,而是当作一个老朋友,一个无声的老师,一个让你有机会变得更好的证明。它在那里,随时准备帮你抹去瑕疵,让你有机会写得更漂亮。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