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想想看,你遇到过那种人吗?他可能站得不够直,手势也不多,甚至声音不是那种广播员的标准男低音或女高音。但他一开口,哎呀,就好像一股劲儿,或者一股暖流,一下子把你拽进去了。他可能讲的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小事儿,比如今天早上等公交车的经历,可他能把那个太阳怎么懒洋洋地爬上来,把旁边大妈买菜时塑料袋摩擦的声音,甚至是他自己心里头那点儿烦躁,都给你描绘得活灵活现的。这叫口才!这口才就体现在他那句“唉,你不知道,那太阳晒得哟,跟烙饼似的”里面,体现在他学大妈砍价时那个带着山东口音的“再便宜点儿,啊?”里面。这些细节,这些语气,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比喻,才是一个人说话功力的真章,是藏不住的。
不是说那些滔滔不绝、引经据典的不好,那种是另一种说话的本事。但很多人把口才狭隘化了,总觉得非得是站在讲台上,对着几百号人侃侃而谈,引用名人名言,数据张口就来,那才叫有口才。是,那是形式上的“会说”,但更接地气、更生活化的口才,往往体现在那些细微之处:比如在朋友聚会上,你能把一个冷掉的话题巧妙地接起来,让气氛重新热络;比如跟同事讨论问题,你能用三两句话就点中要害,而不是绕来绕去;比如哄小孩儿睡觉,你能用那种带着鼻音、软软糯糯的声音,讲一个现编的小故事,把孩子听得眨巴眼睛入了神。这难道不是口才吗?而且,这是更有温度、更有力量的口才,因为它直接连接着情感和生活。
我一直觉得,口才这事儿,一半是天赋,一半是练出来的——但这个“练”,可不是让你去死记硬背什么说话模板。这个“练”,是练你的心,练你的眼,练你的耳朵。练你的心,是让你心里有东西,有真情实感,有自己的看法,有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体验。你心里空空如也,脑子里全是套话,那说话就像机器合成一样,再流畅也抓不住人。练你的眼,是让你能观察到生活中的细节,捕捉到别人的情绪和反应,这样你才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该怎么说。你看那真正会说话的人,他跟你交流的时候,眼神是交流的,他是看着你的,他的肢体语言是配合的,甚至连他呼吸的节奏都能给你一种感觉——他在认真听,也在认真想。这不都是他说话这个行为的一部分吗?练你的耳朵,就更重要了。会说的人首先得是个会听的人。你得能听懂别人话里的意思,弦外之音,得能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很多时候,所谓的“不会说”,其实是因为压根儿没听进去,或者听进去了却完全没理解对。你说的东西,是基于你对别人说话的理解而产生的反应,这个反应是不是到位,是不是熨帖,直接决定了你说话的质量。
所以你看,口才它不是独立存在的某种技能点,它是融化在说话的全过程里的。它藏在你选择哪个词上,藏在你停顿的那一秒钟里,藏在你提高或降低音量的那个瞬间里,藏在你配合话语露出的那个微笑或者皱眉里。一个真正有口才的人,他不会让你觉得他在“表演”口才,他只会让你觉得,跟他说话真舒服,真有意思,真能理解我。他可能用最朴素的词儿,但把道理给你讲得明明白白;他可能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能钻进你心里;他可能不善言辞,但在关键时刻,他那句简单却充满力量的话,能顶你千言万语。这才是口才的最高境界吧?是一种真诚的表达,一种有效的沟通,一种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连接。
别去追那些虚头巴脑的技巧了。什么“黄金三点论”,什么“万能开场白”——那些也许有用,但只是皮毛。口才的根,扎在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里,对人的同情里,对知识的积累里,对自己的认知里。当你肚子里有货,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时候,你自然就知道该怎么说话了。你自然就能把你想说的,用最能打动人、最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那时候,你的口才,就不是你在“用”它,而是它就自然而然地,从你这个人身上,流淌出来了。就像泉水一样,清澈见底,源源不断,滋养着听者的心田。那才是真正的口才,完全地体现在你说话的每一个字、每一句里,体现在你作为一个鲜活的人,与这个世界进行的所有声音和情感的沟通里。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