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法制博览为什么是黑刊
法制博览为什么是黑刊
0人回答
5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3 11:57:06
188****3100
2025-05-13 11:57:06

你说起法制博览这个名字,不少人嘴角就得撇一下,心里嘀咕,这玩意儿……要我说啊,它是不是官方盖章的“黑刊”,那得看定义。但你要问我为什么大家心里都把它当黑刊看,那理由可太多了,一摞一摞的。它那做派,那吃相,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根本不是办杂志,这是打着旗号搞事情。

你想想,但凡正经媒体,写文章那是讲究证据、讲究平衡、讲究个新闻伦理对不对?采访得有来有回,事实得核对清楚,发稿那更是慎之又慎。可法制博览呢?它给人的感觉,就是奔着事儿去的。不是为了揭示真相,是为了制造事端,或者说,是利用潜在的“事端”来达到别的目的。

最典型的套路是什么?找你,或者找跟你沾边的企业、单位,说要写个报道。听着好像挺正常,是吧?“哎呀,我们关注到你们最近有个什么什么情况,觉得很有新闻价值,想深入了解一下。”这话听着客气,可背后藏着什么?藏着一把刀。他来采访,东问西问,搜集素材,然后呢?然后文章还没发出来,电话可能就先来了。拐弯抹角地跟你说:“你看啊,这个情况呢,挺敏感的,涉及到一些法律法规的问题,我们写出来可能影响不太好。”哎哟喂,这味儿一下就对了!什么影响不好?他们巴不得影响不好,影响越大,他们的“价值”才越大。

这时候,话头就慢慢转了。转到什么?转到“合作”上。什么“我们可以考虑换个角度报道啊”,“其实我们也有一些宣传的板块,可以正面宣传一下你们的亮点冲冲喜气啊”,“或者,咳咳,你知道的,媒体运营也是要成本的嘛……”这话里话外,不就是明着告诉你,想让这篇可能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的报道“温和”一点,甚至压根儿不见报,那就得拿钱来“沟通”呗?这跟敲诈勒索有啥区别?不过是披了一件貌似合法外衣

那篇文章草稿,你看看?标题可能就吊足了胃口,《某某公司深陷合同纠纷迷雾》、《知名企业环保问题几何?》或者直接点名道姓,语气那叫一个耸人听闻。内容呢,捕风捉影,断章取义,把一点点瑕疵无限放大,甚至无中生有,掺杂点真真假假的东西,让你看了心里直发毛。它不是真要曝光什么惊天大案,它是要让你害怕,要让你觉得这事儿一旦捅出去,你的声誉、你的生意、你的位置就都毁了。然后,在恐惧面前,你的抵抗意志就瓦解了,就乖乖地掏钱消灾。这简直就是利用媒体公信力(哪怕只是一个名字听着像回事儿的刊物)来威胁、来渔利

为什么称它为黑刊?因为它干的是“黑”的事儿,走的是灰色地带,用的不是正当的采访权、监督权,而是把它变成了寻租勒索的工具。它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法制,是为了利用法制的名头来破坏正常的秩序。它消费的是公众对“法制”二字的信任,消费的是正常媒体监督的应有之义。你想想,如果这种打着“法制”旗号的刊物干的都是这些勾当,那真正需要监督的事情,公众还会相信吗?对媒体的整体形象是多大的伤害?

而且,你仔细查查这种刊物的背景,往往模糊不清。主办单位、主管单位听着高大上,但具体操作起来,里面可能牵扯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采编人员构成、资金来源都不那么透明。它不像正规出版物那样,有严格的审批流程、内容审查、发行渠道。它可能就是注册了一个壳子,甚至连正规刊号都没有,印几本或者主要在网上搞搞事,成本极低,收益却可能惊人。这种不正规、不透明的操作模式,本身就带着“黑”的属性。

它不只是简单的虚假广告或者低俗内容,那种是浅层的“黑”。法制博览这种是利用了“法制”二字的权威感和“监督”的权力感变现,这是一种更隐蔽、更恶劣的权力寻租变相腐败。它贩卖的不是商品,贩卖的是你的恐惧,贩卖的是潜在的负面影响的“消除”。

所以,当人们说法制博览黑刊,不是说它一定就没有合法的注册手续(虽然很多时候这块儿也有问题),而是说它的行为模式、它的运作逻辑,完全是非法制的,是反法制的,是在玷污法制。它不是在普法,不是在探讨法制问题,不是在进行合法的新闻监督,它是在利用法律的复杂性和人们对负面报道的恐惧心理,进行非法营生

见过它那架势的人,接触过它那套路的人,提起这个名字,自然而然就会把它跟那些不正规、不入流、甚至带着黑恶性质的玩意儿划等号。它在很多人心中的形象,就是一个打着法制幌子的敲诈团伙或者寻租掮客。你说,这样的东西,不是黑刊是什么?它比那些完全地下的印刷品危害可能更大,因为它披着一件看似唬人的皮,更容易让人上当,更容易让人觉得“这事儿不好惹,得花钱摆平”。这是对社会公信力的极大腐蚀。能不把它当黑刊看吗?不可能!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