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等级,官方肯定有套说辞,什么勤务辅警、文职辅警,再往下细分,可能还有层级,比如一级辅警、二级辅警啥的,像不像以前国企里的什么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听着挺像回事儿,可骨子里,跟有编制的那个级别,那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别跟我说什么管理需要,为了规范化,为了激励,说得再好听,也改变不了他们合同制的身份,改变不了那份随时可能被“优化”的不稳定感。
我认识个小伙子,干辅警好几年了,大学毕业没找到特别合适的工作,想着先进来干着,锻炼锻炼,想着转正总有点机会吧?结果呢,越干越心凉。他说他们的等级晋升,主要看工龄和考核表现。听着公平吧?但晋一级,可能就工资多几十块几百块,奖金多拿一点点,头衔变个词。比如,从“辅警”变成“高级辅警”?名字好听了,但遇到事儿,人家首先问的还是你是不是正式民警,是不是有编制。他给我看过他们内部的考核细则,一大堆条条框框,立功受奖、抓到人、完成多少任务、甚至体能测试、理论考试,都能影响等级。但这些努力堆积起来的等级,在现实面前,有时候就像纸糊的。
你看那些在十字路口冒着尾气指挥交通的,大热天或者大冷天,一站就是几小时,他们什么等级?那些跟着民警冲在第一线,抓捕、盘查、甚至面对危险情况的,他们什么等级?别以为等级低就干的活轻松,有时候恰恰相反,越是基础、越是辛苦、越是危险的活儿,越是辅警冲在前头。而他们的等级,更多时候决定的是那份少得可怜的工资单上,数字能多跳动几下。
记得以前听一个老辅警说过,他们等级最高能升到什么首席辅警之类的,听着挺唬人吧?但那又怎么样呢?到头来还是个辅警。天花板就摆在那里,看得见,却永远够不着。这不像正式民警,有警衔,有职务,从科员到科长到支队长,那是一级一级看得见的晋升通道。辅警的等级,更像是在一个平面上划分出的几个小格子,你在格子之间挪动,但始终在这个平面上,没法“向上”突破那个看不见的屏障。
所以,你说辅警有几个等级?对我来说,与其去数那几个冰冷的数字或者名称,我更愿意去看看,这些等级背后,那些人的生活。他们的待遇怎么样?够不够养家糊口?他们的社保、公积金是不是按最高标准交?生病了怎么办?孩子上学怎么办?等级高低,能给他们多少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些问题,比等级本身重要多了。
有时候觉得挺不公平的,他们干着警察的活儿,甚至承受着警察的风险,但却没有警察的身份、待遇和尊严。他们的等级,与其说是职业发展的阶梯,不如说是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工具。通过设立等级,看似给了盼头,让人觉得“努力就有回报”,但这个“回报”,太有限了,有限到让人心酸。干了十年八年,熬成了“高级辅警”,可能工资还比不上一个刚入职的正式民警。这种落差,长期积累下来,能不让人感到疲惫和无奈吗?
所以啊,别光盯着那个“有几个等级”的数字去了。去看看那些辅警的眼睛吧,看看他们制服上被汗水浸湿的痕迹,听听他们工作中的抱怨和希望。他们的等级,不仅仅是那几个称谓或者那一点点工资差异,更是他们在这个体系里挣扎、生存、努力,却始终被边缘化的状态的缩影。他们像城市的毛细血管,默默支撑着大动脉的运转,但等级这个东西,似乎更多地是在提醒他们:你只是辅,永远是辅。哪怕你升到了最高的辅警等级,那个“辅”字,依然如影随形。这才是关于辅警等级,最让人难以言说的真相。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