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教高和正高的区别
教高和正高的区别
0人回答
9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3 11:25:42
188****3100
2025-05-13 11:25:42

首先,最直观的,或者说官方说法里的区别:侧重点不同正高,全称是教授,传统意义上的教授,那是奔着学术前沿去的,得在科研上拿出真东西,硬家伙。您的论文得发在哪里?您的项目拿到了什么级别?您的学术声誉在圈子里是响当当还是默默无闻?这些,才是敲门砖,是硬指标。得有专著,得有奖项,得能带博士,得在各种学术会议上露脸,说白了,您得是您这个领域的“玩家”,而且得是“高级玩家”。您得能不断地产出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推动学科往前走,这才是“正”教授的职责价值体现

教高呢?全称是教学为主型教授,或者类似的说法,不同学校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核心意思是一样的:强调教学。这不是说您就不用搞科研了,但权重跟正高比起来,那可就差得远了。教高看的,首先是您的教学工作量,您上了多少课?给多少学生上过课?您有没有教学改革?有没有开发新的课程?您的教学效果怎么样?学生评教高不高?有没有拿过教学成果奖?甚至,您有没有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拿奖?您的人才培养方面,是不是成绩斐然?这些,才是压舱石,是主打牌。您得是那个站在讲台上,能把枯燥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能点燃学生学习兴趣,能真正影响和塑造学生的灵魂的人。

看到没?一个面朝文献和实验室,一个面朝讲台和学生。这是官方想让我们看到的,也是最初设立这两个通道的初衷——希望高等教育不是“一条腿走路”,不是只有科研至上,也要有人愿意深耕教学这片土地。

然而,现实往往比理想骨感。在很多地方,甚至在不少人心目中,这两个“高”字,分量是不一样的。正高,那个“正”字,仿佛自带光环,隐隐约约就透着一股“正统”、“主流”的味道。而教高,有时候会被人贴上“教学岗”、“非升即走失败的退路”(虽然现在很多教高也是要评审竞争的)、甚至是“科研搞不出来只能去教书了”这样的标签,虽然嘴上不说,但那种微妙的鄙视链,您混迹学术圈,是能感受到的。

这感觉,就像大家都在爬同一座山,山顶是“高”的境界。但正高那条路,似乎被认为是“主峰”,风景无限,资源也更集中。您能拿到更大的科研经费,更容易申请到各种人才帽子,在学术界的话语权更重,甚至,有时候您的工资、福利待遇,都会因此有那么点儿差别。教高呢?像是另一条并行的小路,通往一个同样高的地方,但似乎没那么显眼,沿途的补给(资源)也没那么多。

我有个老同事,李老师,一辈子就爱站在讲台上,备课花的时间比吃饭还多,他的课,别说本专业的学生抢着选,连外系的都有人来蹭。他的教学评价年年都是优秀,手里攒了一堆学生的感谢信和锦旗。可是,到了评正高的时候,卡住了。他的论文数量不够,发的期刊级别不够高,手里也没什么大的科研项目。系主任找他谈话,委婉地劝他,要不考虑走教高通道?李老师当时没说什么,后来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坐了很久。他说,他不是瞧不上教高,他只是觉得,自己这么多年对教学的付出,难道在职称评价体系里,就这么难跟那些论文指标等价吗?他最后走了教高,也评上了,依然是系里最受欢迎的老师,但他告诉我,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像是个心结。

再看老王,跟李老师同期进来的。老王没李老师讲课那么有激情,但脑子特别活,早早就知道这行当“论文为王”的潜规则。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科研上,熬夜写申请书,周末跑实验室,参加各种学术会议networking。他的课讲得只能说中规中矩,学生评价也就一般,但他发了一堆高水平论文,拿到了几个省部级项目,人也越来越忙,经常出差。他评正高,顺利得没话说,甚至比其他一些老师还快。现在他是系里的学术带头人,各种会上都能听到他的声音。可有一次我碰到他,他跟我说,他特别羡慕李老师能跟学生打成一片,说自己现在跟学生交流越来越少,总觉得缺了点跟年轻生命接触的鲜活气儿

你看,这就是两条路,两种人生,两种价值取向在评价体系里的投射。当然,也有那种全能型选手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硬,讲课深入浅出,科研成果斐然,这样的人当然是国宝,在哪条路上都能发光,甚至可以两条腿走路,同时符合两个通道的要求(虽然通常只会选一条去报)。但大多数人,总归是有侧重的,精力有限。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评价体系,真的做到了对教学科研等量齐观吗?嘴上都说教学重要,是学校的根本,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可真到了分配资源、决定地位的时候,那支衡量科研成果的杆子,往往就是更硬,更有分量。这导致很多明明热爱教学、擅长教学的年轻教师,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不得不违心地去追逐那些自己并不那么感兴趣的科研指标,花大量的时间去写论文、跑项目,挤占了他们打磨课程、指导学生的精力。这,是不是一种资源的错配?是不是一种人才的浪费?是不是一种对教育初心的偏离?

设立教高通道,原本是想解决这个问题,给那些深耕教学的人一个奔头,一份认可。立意是好的。但实际操作中,教高的标准,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时候,往往也在向科研靠拢,或者说,即使强调教学,但对教学成果的认定,有时候弹性太大,不如论文项目那样“硬邦邦”,好数个数。于是,有时候您会看到,某个教高的评审要求里,赫然写着需要多少篇论文,多少个项目,只不过数量和级别要求可能比正高低一些。这又让界限模糊了,让选择教高的人心里犯嘀咕:我走这条路,到底图什么?如果最终还是得拼科研,那我当初为什么不直接去拼正高呢?

更别提,在一些学校,教高的名额远少于正高,竞争异常激烈,有时候甚至比正高还难评。而且,一旦评上教高,未来的发展空间,比如转岗到行政、申请一些高级别头衔、甚至是跨校流动,都可能不如正高那么顺畅。这种“隐形天花板”的存在,进一步削弱了教高的吸引力,也让那些真正想把教学做到极致的人,感到前路茫茫

所以,教高正高,表面上看是职称的两个分支,是评价体系里的两套标准。深层里,它反映的是一个大学、一个教育体系对不同类型人才认可程度,对不同类型贡献价值判断。它折射出的是教学科研这对永恒矛盾体在现实中的博弈,是理想与现实在个体身上的投射。

选择哪条路,没有对错正高正高荣耀压力教高教高满足不易。关键在于,您得清楚自己要什么,您适合什么。更在于,整个体系能不能真正做到多元评价,让无论是做出杰出科研成果学者,还是培养出无数优秀人才教师,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认可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说,高等教育的两条腿,走得都稳健,都有力。不然,永远会有人在两条路的选择口徘徊,心生迷茫,甚至走了弯路,最终心有不甘。这,大概才是教高正高区别背后,最让人唏嘘的地方吧。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