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英语手抄报菜单
英语手抄报菜单
0人回答
5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3 11:11:22
188****3100
2025-05-13 11:11:22

那会儿,我们初中那会儿吧,英语老师就特别喜欢布置这玩意儿。说是什么锻炼英语能力,提高创意,培养团队合作。听起来冠冕堂皇的,但搁我们几个小脑袋瓜里,第一个反应通常是:“哎呀妈呀,这周又来了!”然后就是抓耳挠腮,商量着这份“菜单”上到底要点啥菜。

最开始的时候,那菜单可简单了。就几个固定项,跟食堂大锅饭似的:报头 (Headline)、几篇小文章、可能再加几个笑话 (Jokes) 或者谜语 (Riddles)。报头得醒目,得有设计感,但我们那班,能把英文字母写得稍微有点花样的都算稀有动物了,更别说设计了。多数时候就是工工整整或者歪歪扭扭地写上个大大的"ENGLISH NEWS"或者"OUR WORLD",旁边画个国旗,或者一朵抽象到鬼知道是什么的花。

内容 (Content) 才是真正让人头大的地方。老师说了,得是“原创”或者“改写”。但那时候的我们,词汇量捉襟见肘,语法 (Grammar) 错漏百出,哪来的那么多原创?所以,所谓的“菜单项”,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从课本或者辅导书里“借鉴”来的。比如,选一篇讲节日文化的,那“菜单”上就有了节日文化 (Festival Culture) 这一项。选一篇介绍某个国家的,那就有了国家介绍 (Country Introduction)。但光这些填不满一张报纸啊!空白是手抄报的天敌,看着那么大片空白,心里发虚。

于是,菜单就得往多样化上发展。得增加“小食”和“甜点”。比如,找一些简单的英语谚语 (English Proverbs) 或者习语 (Idioms),写上去,再配个笨拙的插图。或者,从儿童英语书里扒拉几个简单的对话 (Dialogue),硬邦邦地写上去,再画上两个小人儿——通常画出来的小人儿比对话本身还有看头。

慢慢地,竞争出现了。隔壁班那谁谁谁画画特别好,他们的报头能甩我们几条街。还有的组,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了些稀奇古怪的英语短故事 (Short Stories),虽然读起来磕磕巴巴的,但至少新鲜。这下我们组就慌了,感觉自己的菜单太素了,没啥特色。于是,大家开始拼命想招儿往菜单里加料。

有人提议加读者来信 (Reader's Letters),但这玩意儿哪来的读者?不都是我们自己人吗?于是,我们得自己写信给自己,内容嘛,通常是互相吹捧手抄报办得好,或者提点无关痛痒的建议,比如“希望下次能多放些有趣的笑话 (Jokes)!”写的时候还得故意模仿不同的笔迹,现在想想,真是又心酸又好笑。

还有的组开始琢磨时事 (Current Events)。从报纸上找点国际新闻的只言片语,硬翻成我们能理解的英语,再写上去。那过程叫一个痛苦,查字典查到爆炸,词汇 (Vocabulary) 不够就生造,句式 (Sentence Structure) 乱七八糟。但写上去了,就感觉这份菜单瞬间“高大上”了不少,仿佛我们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国际范儿。

版面设计 (Layout Design) 是另一个大坎儿。不像现在有各种软件,拖拉拽就行。当年得纯手工啊!先拿铅笔打格子,分配各个“菜单项”的位置。报头占多大?文章放哪儿?图片插哪儿?配色 (Color Scheme) 也是个难题。用什么颜色写标题?什么颜色画边框?大家都怕颜色太少显得单调,颜色太多又五颜六色像个调色盘打翻了。而且一笔下去错了就完蛋,只能用涂改液,那玩意儿干了硬邦邦的一块,难看得要死。所以,每次落笔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失手成千古恨。

最能体现创意 (Creativity) 的地方,我觉得是那些非标准菜单项。比如有的组会自己编一些小谜语 (Riddles),或者搞个“本周一句”——找句名人名言什么的。有次我们组,实在想不出写啥了,有个同学提议,不如写写班里发生的趣事 (Funny Things),用英语描述出来。比如谁上课睡觉流口水了,谁考试得了满分请客吃冰棍了。这个提议当时让我们眼前一亮,感觉找到了“菜单”上的新菜品!虽然写的时候得小心翼翼,不能写得太露骨怕得罪人,但至少内容是鲜活的,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所以,“英语手抄报菜单”,远不止是一份内容列表。它背后是无数个小脑袋瓜绞尽脑汁、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是小组同学之间为了分工合作(或者推卸责任)而产生的摩擦与协作。有的人负责写,有的人负责画,有的人负责找资料(虽然多数是抄),有的人负责最后的校对 (Proofreading)——虽然经常漏掉一堆语法拼写 (Spelling) 错误。

想想看,为了完成这份菜单,我们被迫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主题 (Topics):从传统节日到现代科技,从动物世界到宇宙探索。虽然理解得不深,语言也很稚嫩,但至少是去看了,去查了,去尝试用英语表达了。那个过程,不像考试那么功利,也不像上课那么被动。它更像是一个小小的项目,从零到有,大家一起团队合作 (Teamwork)把它“生产”出来。

当一份手抄报最终完成,小心翼翼地贴到教室后面的墙上,那种感觉... 嗯,有点像把自己的小心思、小成果公之于众。看到别的同学围过去看,心里既紧张又有点小得意。尤其是当老师在上面画个红圈,或者写句评语的时候,那一刻的满足感,是别的作业很难给到的。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Well done!",也能让我们高兴半天。

当然,也有不那么美好的回忆。比如组员之间意见不合吵架,或者有人偷懒不干活,最后逼得一两个人熬夜赶工。比如画出来的画跟脑子里想的完全不一样,字写得再整齐也掩盖不了内容的苍白。比如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报纸,贴上去没几天就边角翘起来,或者不小心被碰脏了。

但这所有的一切,好的坏的,都构成了那份“英语手抄报菜单”的真正味道。它不是一份冰冷的、列满条目的纸张,而是我们那段青春岁月里,为了完成任务、为了那么一点点创意、为了和同学一起折腾出来的共同回忆。它教会的,也许不光是那几个新的词汇或者句型,更是如何面对一个空白的任务,如何去寻找内容,如何去组织版面,如何在截止日期 (Deadline) 前把事情做完,以及,最重要的,如何跟不同的人一起把一件事完成 (Complete)

所以,每当听到“英语手抄报菜单”这个词,我都会想起那张大纸,那些五颜六色的笔,那群围在一起小声讨论的脑袋。那是一份写在我们青春记忆里的菜单,味道复杂,回味悠长。它没有高科技的炫光,没有算法推荐的精准,但它有手工的温度,有磕磕绊绊的真实,有我们一起“烹制”出来的独一份的香气。这是一份很特别的菜单,一份只属于那个年代、那段时光的菜单。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