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及物动词后面必须跟宾语吗
及物动词后面必须跟宾语吗
0人回答
5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3 11:04:53
188****3100
2025-05-13 11:04:53

这句话,唉,听到耳朵里总感觉像哪个新手学语言,一板一眼地问。语法书上是这么写的吧?甚至很多老师,初次讲到及物动词,总会画上个等号,后面必须、肯定、一定得杵着个宾语。好像这俩天生就是连体婴,掰都掰不开。

可生活里哪有那么多“必须”和“一定”?尤其在语言这事儿上,它可不是工业流水线上出来的标准化产品,一套模具刻出来的。语言是有呼吸的,有情绪的,它灵活得像条泥鳅,哪能被几条死规定给捆住?

你想想看,我们平时说话,或者随便抓本书、看段电影对白,多少时候那些理应“及物”的动词,后面就空着呢?

最典型的,“你吃了吗?” 多家常的一句话。那个“吃”,照理说,是及物动词吧?吃什么?饭啊!或者别的什么吃的。语法分析起来,宾语是“饭”或者“食物”。但你看,说话的人就问了三个字,“吃了吗?”后面啥都没跟。听的人也完全明白。为啥?因为上下文在那儿摆着呢。我们在说吃饭的点儿,在问候对方是不是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个“饭”字,根本不用说出来,它就清清楚楚地躺在所有人的认知里,被大家心照不宣地省略了。

再比如,老师在教室里,看见一个学生低着头,手里拿着本书。老师问:“你在读?” 这句话里的“读”,也是个及物动词啊。读什么?书?课本?小说?不确定。但老师问的时候,关注点可能根本不在“读什么”上,而在“你是不是在进行阅读这个动作”。这里的“读”,似乎更强调动作本身的状态。宾语呢?没了,或者说,被一个泛泛的概念“something”替代了,然后这个泛泛的宾语也被省略了。难道这时候这个“读”就不是及物动词了吗?它当然还是那个表示“阅读”的词,只不过在具体的用法中,它的宾语可以不出现。

还有些情况,是动词的用法本身就比较“皮”。有些动词,本来主要是及物的,但在特定语境下,它可以摇身一变,或者说,是以一种不及物的姿态出现,强调动作本身或其结果。比如“开门”。“他开了门”——这里的“开”是及物的,宾语是“门”。但我们也会说“门开了”。这个“开”还是那个“开”,但在这里它描述的是“门”进入了“开启”的状态,宾语不见了,主语变成了动作的承受者。这种我们叫它“使动用法”或类似的概念(虽然不完全是典型的使动),但从表面看,一个理应带宾语的动词,就这么光杆儿司令地出现了。

或者想象一个场景:一个人特别善于讲故事。你可能会夸他:“他讲得太棒了!” 这个“讲”,本来是及物动词,比如“讲故事”、“讲道理”。但在这里,“讲得太棒了”,我们评价的是“讲”这个行为本身的效果和方式,而不是“讲”的内容是什么。宾语“故事”或“道理”就被抛在一边,焦点完全集中在“讲”的动作上。难道这个“讲”就瞬间变性成不及物了吗?不是的,它还是那个“讲”,只是我们说话时,可以灵活地选择强调什么,忽略什么。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及物动词后面必须宾语吗?” 我的回答是:不必须。远远没有语法书上讲得那么死板。那个规则,更像是一个起点,一个大多数情况下的倾向性描述。它告诉你,这些动词,它们的意义倾向于需要一个承受动作的对象才能完整。比如你说“建造”,大家自然会问“建造什么?”你说“发现”,大家会问“发现什么?”这是动词本身的语义决定的。但这种“需要”,在实际语言使用中,完全可以通过上下文、通过说话者的意图来调整。宾语可以被心照不宣地理解而省略,动词的用法可以因为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而变化,甚至同一个词可能本身就兼具及物不及物用法

语言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不规则性,在于它的生命力。它不是按照语法书的条条框框硬邦邦地拼凑起来的,它是活生生的人在真实世界里交流、思考、感受时自然流淌出来的。有时候,为了简洁、为了效率、为了语气、为了不重复、甚至为了那么一点点只有意会不可言传的默契,那些所谓的“必须”就被悄悄地、自然而然地打破了。

语法规则有用吗?当然有用。它们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普遍规律,帮助学习者入门,帮助分析语言结构。但我们得明白,规则是基于对大量语言现象的观察总结出来的,它描述的是语言的常态,而不是限制语言发展的铁律。真正的语言使用,是远比规则手册丰富、多变、充满了各种例外和灵活性的。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及物动词后面必须宾语吗?”别急着点头说“是”。眯起眼睛,想一想我们平时是怎么说话的,想一想那些被我们自然而然省略掉的宾语,想一想那些灵活多变的用法。然后告诉他:嘿,哪有那么多必须啊,语言可比那有意思多了。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