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库存商品入库怎么做分录
库存商品入库怎么做分录
0人回答
4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3 10:59:05
188****3100
2025-05-13 10:59:05

这玩意儿不是个冷冰冰的公式,你想想看,一车货拉来了,或者一堆快递送到门口了,你验货、点数、签收,库管那边忙活开了,往货架上摆。会计这边呢?你得同步啊!你得告诉账本:“嘿,我们公司现在多了批宝贝!” 这批宝贝是有价的,这个价,就是它的成本

所以,最最核心的一点,库存商品这个科目,肯定是要“长”了,它是个资产类科目嘛,资产增加了,那必须在借方记账。这就像你往钱包里放钱,钱包里的钱(资产)多了,你就记个“收到”。库存商品入库,就是你的“实物钱包”鼓起来了,得记个“收到”。

那这笔钱从哪儿来的呢?或者说,你是怎么拿到这批货的?

情况一:钱已经付了。可能是直接从银行转的,或者付了现金(现在少见了),又或者之前给过预付款。

如果付了银行存款:你银行里的钱(资产)少了,资产减少记贷方。所以分录就是:

借:库存商品 (金额是成本价,注意!不是发票总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这个单独拎出来,是个好东西,能抵扣你的销项税!它也算一种资产类的东西,所以也是借方)

贷:银行存款 (付出去的总金额,包括货款和税)

你看清楚哦,库存商品里记的金额,跟你银行里付出去的总额,中间差了个进项税!别糊涂了,进项税是你的,不是你买的这个商品的“价”。商品的价,是你在买它的时候,为了得到它所付出的经济代价,不包括那个可以退或者可以抵的增值税。

如果之前付了预付款:那不是银行存款少了,而是你那个“预付账款”的债权(资产)清掉了,资产减少记贷方。

借:库存商品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预付账款 (之前付了多少冲多少)

贷:银行存款 (如果实际货款+税比预付款多,差额这次付了) 或

贷:其他应收款 (如果实际货款+税比预付款少,人家退钱给你了,但入库时先挂个账,等钱真回来再冲)

情况二:钱还没付呢。这是最常见的吧?货先到了,单据也来了,但钱要等一段时间才给。

那不就是欠人家的吗?欠人家的钱,对你公司来说是负债啊。负债增加了,记贷方。记在哪个科目呢?通常是应付账款

所以分录是:

借:库存商品 (成本价!)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欠供应商的总金额,包括货款和税)

等你啥时候真把钱给了(通过银行转账或其他方式),那时候再去做一个支付应付账款的分录:

借:应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这才是完整的链条。入库记欠债,付款记还债。

再说说那个库存商品的成本到底怎么算。不是简单的发票价!发票上那个“不含税金额”(也就是税前价格),是构成商品成本的基础。但就像前面提的,为了让这批货安安稳稳地躺在你的仓库里,能随时被销售,你可能还付了其他费用。比如:

运费:把货从供应商那儿运到你仓库的费用。

装卸费:搬上搬下的力气钱。

保险费:路上怕出意外买的保险。

入库前的整理费用:有时候货到了需要简单包装、分拣啥的。

关税及其他税费:如果是进口商品,关税是必须计入成本的。

所有这些“采购费用”,只要是为了让这批商品达到目前的存放地点和状态所发生的、必要的、合理的支出,都得加到库存商品的成本里去!这块儿很多新手容易搞错,直接扔到“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去了,那是完全不对的。这批商品的价值,不单单是买它的那个基本价,还有你为了得到它所付出的所有直接代价。

那这部分采购费用怎么记分录呢?通常是:

你付运费或者欠运费的时候:

借:在途物资 (或者直接归集到库存商品的辅助核算里) / 其他应收款 (如果是代垫的)

贷:银行存款 / 应付账款 / 其他应付款

然后,在结转入库商品的成本时,把这部分费用“加”进去:

借:库存商品 (将运费等采购费用结转增加商品成本)

贷:在途物资 (或其他你之前暂估归集的科目)

所以,最终你库存商品科目借方的金额,就等于:不含税货款 + 各种应计入成本的采购费用。

这才是这批货真实地“趴”在你仓库里的成本。

为什么强调这个成本的准确性?因为它直接影响你后续的销售成本和企业的毛利润。你卖掉这批货时,对应的成本要从库存商品结转出去到主营业务成本里。成本高了,毛利就低了,利润就少了;成本低了,毛利就高了,利润就多了。这可不是小事,会影响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也是税务和审计重点关注的地方。

有时候还会遇到采购折扣。比如供应商说,一个月内付款打九八折。如果你享受了这个折扣,那实际付的钱就少了。这部分折扣(属于现金折扣),如果在入库时还没有发生(因为还没到付款期),那入库分录还是按原价记。等到你实际付款并享受折扣时,再把这个折扣冲减当时的财务费用(作为收入的抵减)。但如果是商业折扣(直接在发票上就体现了打折后的价格),那入库成本就直接按打折后的价格(不含税)计算,分录里金额直接就是折后的了。这个处理方式不一样,得看你拿到的是哪种折扣。

说白了,库存商品入库的分录,核心就是三块:

1. 商品本身的不含税成本:这是库存商品借方金额的主体。

2. 你能抵扣的进项税:这是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借方金额。

3. 你实际付出的钱或欠的钱:这是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的贷方金额。

公式就是:贷方总金额 = 借方库存商品金额 + 借方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金额。也就是:你付/欠的总款 = 商品成本 + 进项税。反过来推,商品成本 = 你付/欠的总款 - 进项税。这个逻辑必须门儿清。

别怕麻烦,把凭证(采购发票、入库单、运费发票等等)理清楚,一步一步来。看到发票,先找那个“不含税金额”和“税额”。不含税金额是算成本的基础,税额是算进项税的基础。再看看有没有运费之类的发票,有的话,这笔钱去哪儿了?付了还是欠着?最终是不是应该加到商品成本里?

把这些要素都对应到借贷方去。资产增加借方,负债增加贷方,资产减少贷方,负债减少借方。这个基本规则记牢了,再复杂的采购入库场景,你也都能拆解开了。

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的逻辑:会计分录是对经济业务的记录和反映。商品入库,就是一项经济业务,它让公司的“物”(资产)和“债权/债务”(资产/负债)或者“钱”(资产)发生了变化。把这些变化用借贷平衡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那笔分录了。

就这么回事儿,真上手操作几次,配合着实际的单据,比看书理解得快多了。多看几眼凭证流转,从采购申请到入库单到发票到付款单,整个过程在脑子里过一遍,分录自然就出来了。别死记硬背,理解了才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