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说培训?很多人听了就犯困,觉得无非就是找本书念念,考个试。哪儿是那么回事!尤其是在咱这儿,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各种稀奇古怪的病症描述,还有那些恨不得把你祖宗十八代都问出来的顾客。这哪是培训啊,这是练兵!
首先,你得知道,这培训不是给新人特供的,老员工也一样得训。市场上的药层出不穷,法规改来改去,你以为你懂?可能刚睡醒,昨天知道的今天就过时了。新来的得从零教起,老的得定期“刷新”,特别是那几个用了十几年收银系统,一提升级就皱眉头的阿姨,她们的“数字鸿沟”培训,搞不好比教新人药品知识还费劲。所以,这个“计划”啊,得是立体的,分层次,持续不断。不是搞个三天集训就万事大吉。
内容上,别跟我说那些虚的,什么“企业文化”、“服务理念”——虽然重要,但那些能直接帮员工解决眼前问题的,才是核心。
头一个大头,那绝对是药品专业知识,这个没得商量。但怎么教?不是让你去背说明书!谁能把几千种药的说明书都背下来?不可能!要教的是核心原理、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还有最重要的——同类药的区别!比如,感冒药那么多,含不含扑尔敏有啥区别?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退烧有啥讲究?孕妇、小孩、老人、有基础病的,他们用药有啥特别注意的?这些才是顾客最关心的,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得结合实际病例来讲,比如,“上次有位大爷高血压,给他拿了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结果血压飙升,幸好及时发现... 遇到这种,你应该怎么问,怎么推荐?” 要有故事性,有画面感,听了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才能记住。
然后,法规和安全用药,听着枯燥是吧?但这是底线。处方药的管理、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销售、过期药的处理、药品的存储条件,这些都是红线,碰不得。培训的时候,别光念条文,得讲讲违反规定的后果,讲讲那些出了事的同行,让他们知道厉害。还要教他们怎么核对处方,怎么识别假处方,怎么礼貌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这块内容,得反复强调,常抓不懈。
光懂药还不行,你得会沟通,得有服务意识。很多时候,顾客需要的不仅仅是药,是一个解决方案,一句安慰,一份理解。培训里得有销售和服务技巧。但不是让你瞎忽悠,是基于专业的推荐。顾客说胃不舒服,你是直接推销最贵的胃药,还是先问问ta的症状,饮食习惯,有没有其他病史?推荐产品时,怎么说清楚用法用量,怎么提醒注意事项?遇到难缠的顾客怎么办?那种一口咬定药没用,或者非要买不对症药的,你怎么办?这些都是实战,得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来练。一个眼神,一个语气,都能看出你是不是心里有底,是不是真心想帮人。别小看这些“软技能”,它们直接关系到顾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也就是回头率。
再来,门店运营的基本功。库存管理,别老是缺货,也别积压一堆卖不出去的。商品陈列,怎么摆能让顾客一眼找到,怎么突出重点?收银操作,别忙中出错。门店的清洁和维护,干干净净的药店才让人放心。这些日常琐碎,也得纳到培训里,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责任。
还有特定产品的培训。新药上市了,新进了什么保健品、医疗器械,都得组织学习。别等着顾客来问,你一问三不知。厂家的人来做培训,得盯着他们讲干货,别光吹牛,副作用、注意事项,得让他们讲清楚。
培训形式嘛,别一条腿走路。理论学习是基础,但不能死板。实践操作是王道,让老带新,手把手教。案例分析,把平时店里遇到的各种问题拿出来讨论,集思广益。定期考核,不是为了罚钱,是为了看看哪里没掌握好,再补课。还可以搞些内部小竞赛,比如“药品知识擂台赛”,或者“服务明星评选”,增加点趣味性。
最重要的一点,培训得接地气。用的语言得是店员能听懂的,举的例子得是他们日常会遇到的。别整那些高大上的PPT,念稿子。讲课的人,得是真懂行、有经验、愿意分享的人,可以是店长,可以是业务骨干,也可以请外部的专业人士。
这培训计划,不是订好了放抽屉里的。得动起来,活起来。根据店里的实际情况,顾客的反馈,员工的水平,不断调整和完善。可能这个月重点练高血压药,下个月就得学应对儿科常见病。这就像中医看病,得“辩证施治”,不能一个方子用到底。
说白了,药店的培训,最终目标就一个:让每个员工都能准确、专业、负责任地服务顾客。让他们站在顾客面前,不是一个只会扫码的机器,而是一个懂药、懂人、值得信赖的健康助手。这钱花的值,时间花的也值。毕竟,顾客把健康甚至生命托付给你,你总得有点真本事不是?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