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无用的的英语
无用的的英语
0人回答
20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2 11:47:15
188****3100
2025-05-12 11:47:15

别跟我说什么全球化啊,什么信息爆炸啊,什么机会啊。那些词儿太大了,大得能把个人的真切感受给完全吞没。我说的无用,是那种实实在在的、用掉了你成千上万个小时,砸进去了无数金钱精力,最后却像件压箱底的旧棉袄,偶尔翻出来,发现根本不合身,甚至都忘了怎么穿

你想啊,从小学三年级,或者更早,就开始咿咿呀呀,什么A B C 的,到初中高中,那可真是披星戴月,刷题刷到眼花,单词背得舌头打结,就为了那点分数,那个文凭,那个看起来挺光鲜的“掌握一门外语”的招牌。然后大学,四六级,考研,甚至考公,英语都是个硬指标,一座绕不过去的山。多少人为了它,愁得睡不着觉咖啡一杯接一杯黑眼圈比熊猫还重

可考完呢?考完就像完成了一项国家级工程,然后呢?大部分时间,那些背得滚瓜烂熟的单词,什么meticulous(一丝不苟的,当时觉得这词儿真牛逼,现在想想,除了考试,啥时候用过?),什么ubiquitous(无处不在的,嗯,现在想起来,考试题确实ubiquitous),它们就像孤魂野鬼似的,在你的脑子里飘荡,然后渐渐消散语法?别提了,什么虚拟语气啊,非谓语动词啊,定语从句状语从句,考场上还能勉强分析分析,下了考场,遇到个老外问路,脑子直接短路,憋半天憋不出个完整的句子,脸红脖子粗,最后只能尴尬地笑笑,或者求助翻译软件。这不就是哑巴英语的典型症状嘛!

我们学了那么多年,好像都在玩一套自high的理论体系。背单词,是为了在阅读理解里少遇到生词;学语法,是为了在改错和写作里少扣分;听力,是为了听懂那些精心设计的考场对话。这套体系,自洽得很,环环相扣,目标只有一个:拿高分。它不关心你能不能流利交流,不关心你能不能看懂一部没有字幕的电影(原版书?那更是天方夜谭),不关心你能不能自信地跟外国人打交道。它只关心,你在它设定的游戏规则里,能爬到第几阶。

然后,当你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发现你大部分的工作大部分的生活大部分的社交,都跟英语没有半毛钱关系。你在写报告,在跟同事开会,在跟客户谈合同,在超市买菜,在饭馆吃饭,在看国内的综艺,刷国内的短视频……你的世界是中文的彻彻底底的中文。那些曾经耗费心血筑起的英语高墙,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甚至滑稽

你说,我可以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啊。可以。但有多少人,在学了十几年英语后,仍然需要中英双语字幕才能流畅地看一部美剧?有多少人,听英文歌只是听个旋律,歌词压根没仔细听,或者听了也似懂非懂?这难道不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吗?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去“掌握”一门语言,结果在最基本的文化消费层面,都磕磕巴巴

更别提那些根本没有机会用到英语的人了。一个在小县城里当老师的,一个在工厂里做工的,一个在社区里做社工的,一个在餐馆里当服务员的……他们的生活半径里,英语出现的概率几乎为零。对他们来说,中学,甚至大学里学的英语,就是纯粹的负担,是毕业后就彻底扔掉的包袱。这部分人,占了我们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吧?那么,对于这大多数人,我们花大力气推行的英语教育,其实用价值在哪里?是不是一种普遍性的资源浪费?一种集体的无用功

我知道,会有人反驳,说学英语是提升个人素质,开阔视野。这个我承认,对一部分人来说确实是。那些能持续使用英语作为工具的人,比如做外贸的,做学术研究的,在外企工作的,或者对国外信息有强烈渴求并能主动去获取的人,英语对他们来说是宝贵的。但问题是,教育体系把这门语言强制性地不分青红皂白地塞给了所有人,并把它变成了一个筛选工具,一个门槛。这就像强迫所有人都去学芭蕾,然后用芭蕾的水平去决定你能上什么大学,找什么工作。这合理吗?

我们有多少孩子,在英语上苦苦挣扎耗尽了对学习本应有的好奇心和热情?他们可能是编程小天才,可能是画画能手,可能是对历史地理有独特见解的孩子,但因为英语这块短板,在现行评价体系下处处碰壁,甚至被贴上“不优秀”的标签。这其中损失掉的,是多少潜在的创新多样化的发展?这个代价,谁去计算?

所以,当我看着那些积灰的英语书,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无用的英语”本身,我看到的是一种教育模式的惯性,一种集体性的焦虑,一种对个人兴趣和天赋的漠视。我们盲目地追逐着那个看似光鲜的“国际化”标签,却忽略了大多数人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

英语,对于需要它的人,它是翅膀。但对于不需要它的人,它就是沉重的枷锁,是内卷战场上的一道无谓的障碍。我们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这座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通向任何地方的“英语山”上。这难道不是一种巨大的无用吗?一种深入骨髓的无用感

也许,是时候停下来想一想了。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英语?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还是为了在竞争中不掉队?如果是前者,那能不能让选择权回到个人手里?让真正有需求、有兴趣的人去深入学习,去自由探索。如果是后者……那这种以无用为代价的竞争,是不是也该踩踩刹车了?

那些书,就让它们继续积灰吧。它们是沉默的证据,证明着曾经的努力,也证明着那些努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指向真正有用的地方无用的英语,一个沉重令人无奈的现实。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