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兰州交通职业技术学校,脑子里一下子冒出来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概念,而是那些年,沿着火车站西路走,远远就能瞅见的几栋老楼,还有门口自行车停得密密麻麻的情景。那时候,这学校在我们这片儿,就是学一门手艺、将来能吃上饭的代名词。不读高中,不想挤那独木桥,或者,家里就指着你早点出来挣钱,好多人,想都不想,就奔这儿来了。
它可不是那种坐落在什么风景区或者新开发区里的新学校,扎扎实实地杵在老城区,旁边就是铁路,火车的轰鸣声,汽笛的长鸣,那才是这地方最真实的背景音。空气里除了兰州特有的尘土味儿,似乎还混杂着机油、焊锡,甚至是一点点食堂饭菜的油烟味儿。多接地气啊,一点儿不飘着。
这里的交通,可不是仅仅指着路上跑的那些。铁路!那是兰州的命脉之一,也是这所学校骨子里带的东西。听那些在铁路系统工作的老一辈说,早年间,这学校就是给铁路输送技术人才的大本营。你学铁路信号,学机车车辆,学线路维护,毕业了直接就进了兰局(兰州铁路局),那可是铁饭碗,人人羡慕。不像现在,路子多了,选择多了,但这学校的底子,透着一股子老交通人的实在劲儿。
学生呢?来自五湖四海,更多的是甘肃省内各个县城、村子的孩子。他们身上带着西北特有的那种朴实和韧劲儿。脸上可能有点黑黑的,手上粗糙,但眼睛里透着一股子想学点东西、想改变命运的渴望。学校里,你能看到他们在实训车间里,衣服上沾着油污,汗水往下淌,猫着腰捣鼓一台发动机;或者在焊接台上,火花四溅,动作笨拙却认真;还有在模拟驾驶舱里,眼神紧盯着屏幕,一脸严肃。这些画面,可比那些PPT里光鲜亮丽的介绍片真实多了,有温度,也有力量。
职业技术教育,以前总被人觉得是“二等选择”,甚至有点瞧不上。读不好书的孩子才去技校?扯淡!社会的发展,离得开这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吗?离开了这些能动手、会维修、懂操作的技能人才,我们的火车怎么跑?我们的汽车谁来修?那些大桥、隧道谁来建、谁来维护?这所学校培养的,恰恰就是这些社会的“关节”和“骨骼”。他们学到的技能,可能不是那些坐办公室敲键盘的,但却是实打实的本事,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功夫。
现在学校发展了,专业也多了不少。除了传统的汽修、铁路相关,还有什么城轨啊(轨道交通这块现在可是香饽饽),甚至是计算机、物流之类的。跟着时代走嘛,总不能守着老一套。但我觉得,它最核心的竞争力,还是那份沉下心来学技术、练真本事的氛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大学,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高大上”的学历。能安安心心学一门手艺,学精了,做到极致,照样能活得体面,甚至受人尊重。
你想啊,兰州这个地方,四通八达的枢纽,铁路、公路都是大动脉。围绕交通的产业链有多长?从基建到运营,从维护到管理,需要多少人?这所学校,就像一个源源不断的“血站”,给这座城市的交通系统,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交通建设,输送着新鲜的、带着活力的“血液”——那些掌握了扎实技能的年轻人。他们的就业方向特别明确,很多都是定向培养,还没毕业,工作就有着落了。这对于那些家庭条件不那么宽裕的学生来说,意义太大了,早一年自食其力,就能早一年帮衬家里,早一年挺直腰板。
当然,学校也有学校的难题。硬件设施可能跟不上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学校,师资力量可能也有瓶颈。毕竟,优秀的技师、工程师,很多都直接在一线企业里拿着高薪呢。怎么吸引他们来学校传道授业?怎么让教学内容更贴近最新的技术发展?这些都是挑战。而且,社会的观念转变还需要时间,什么时候,蓝领工人也能像白领一样受到普遍的认可和尊重?什么时候,“技工”不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我想成为这样的人”的目标?这关系到整个职业教育的未来,也关系到每一个从这类学校走出来的孩子的尊严和发展。
但不管怎么说,每次路过兰州交通职业技术学校,看着那些进进出出的年轻人,我心里总会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感觉。有同情,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另一条不那么“光鲜”的路;有敬佩,佩服他们的脚踏实地和吃苦耐劳;更有希望,希望他们在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一门糊口的技能,更能学会面对生活的态度,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价值。
这个学校,它不只是个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很多兰州孩子,甚至甘肃孩子的希望。它承载着家庭的期盼,也见证着个体为改变命运所付出的努力。在滚滚东去的黄河边,在火车汽笛的长鸣声中,它就这样沉默而坚韧地存在着,培养着一代又一代能让交通大动脉保持畅通的无名英雄。那些机油味儿、焊锡味儿,在我闻来,反倒有种踏实的、充满生命力的感觉。这就是兰州交通职业技术学校,一个职业技术的熔炉,一个孕育技能和梦想的地方。它不一定是最“漂亮”的学校,但一定是最有“用”的学校之一。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