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实话,刚拿到这份新课标(当然是指最新的,2022版),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教育这东西,隔几年就“新”一次,每次“新”都恨不得把以前的底子彻底翻过来。我们这些一线老师,就像跟着政策指挥棒跳舞的提线木偶,得时刻绷着弦。但这次,细细咂摸下来,嗯,有点不一样,不止是换个说法、改个顺序那么简单。它更像是在提醒我们,嘿,教了这么多年英语,你是不是忘了点啥,或者,该换个活法了?
最打动我、或者说,让我脑子嗡嗡响的,是它对核心素养的强调,那四个词——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不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感觉这次是真的要“落地”。特别是“思维品质”,以前嘛,我们更侧重语言本身的习得,听、说、读、写,恨不得学生个个都是行走的语法书和词典。现在,它把学生能否用英语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这就不只是“会说英语”了,而是“用英语去做点什么”。你想啊,一个学生能用英语流畅地介绍自己的家乡,和能用英语针对某个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论证,这难度可不是一个量级,对老师的要求也完全不同。
再说说那个“文化意识”。这玩意儿,以前多少有点像附赠品,讲到某个节日提一句,或者看篇文章顺带提点背景知识。新课标里,它被放到了更显眼的位置。而且,不仅仅是了解英美文化,更强调跨文化理解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这点我特别赞同!现在的孩子,世界那么大,早就不是埋头苦读能跟上的时代了。他们迟早要走出去,或者跟外部世界打交道。光知道“Thanksgiving”吃火鸡,不知道怎么用英语表达我们端午节的习俗、春节的年味儿,那算什么“英语好”?这种文化自信和表达能力,才是真正“活”的英语。得让学生知道,学英语不是为了变成“外国人”,而是为了更好地做“中国人”,并能用英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还有,新课标里对“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跨学科融合的鼓励,真不是说说而已。以前我们教学,单元归单元,知识点归知识点,学生学得比较碎片化。现在,课标似乎在呼唤一种更综合、更实践的教学方式。比如,让学生用英语去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调查社区里的环保问题,然后用英语写报告、做演示。这里面,既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又有信息获取、数据分析、团队协作,甚至可能涉及一点科学、社会学知识。这不就是真实世界的迷你投影吗?学生在“做”中“学”,学到的东西才不容易忘,也更有成就感。当然,这给老师的备课和组织带来了巨大挑战,得跳出舒适区,重新设计很多东西。
当然,看到这些改变,兴奋之余,心里也犯嘀咕:理想很丰满,现实呢?我们老师的时间精力够不够?学校的支持力度怎么样?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怎么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跟上?特别是那些“思维品质”的培养,这可不是靠刷几套题就能练出来的,需要引导、启发、碰撞,需要大量的课堂互动和个性化关注。目前的班级人数、考试压力,会不会让这些美好的设想最终沦为纸面文章?说实话,这是我最担心的地方。毕竟,最终的评价体系才是真正指挥教学走向的那个“无形的手”。如果考试还是主要考那些“死”知识,那老师和学生很难有动力去深耕这些需要长期投入、效果没那么立竿见影的素养。
但话说回来,作为老师,抱怨归抱怨,这份新课标至少指明了一个方向,一个更关注人、关注能力、关注未来的方向。它不再把英语仅仅看作一门“学科知识”,而是看作一个工具、一种能力、一扇窗户。通过这扇窗,学生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可以让世界看到更好的自己和中国。所以,即便前路困难重重,我也愿意去尝试、去探索。也许一开始会磕磕绊绊,设计不出完美的PBL,学生的思维碰撞也没那么精彩,但在摸索中前进,总比固步自封要强。
对我个人而言,解读新课标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和充电的过程。它逼着我去想,我的课堂是不是太“死”了?我有没有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发展?我有没有提供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去运用英语解决真实问题?我自己的跨文化视野够不够开阔?这些问题,以前可能模模糊糊地存在,现在却清晰地摆在了面前。
总之,新课标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灵药。它是一份蓝图,一次契机,一种挑战。它要求我们老师变得更智慧、更灵活、更有担当。未来的英语课堂,不应该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被动接收,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互动、探究、创造的活力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促进者、同伴。这路可能很长,但,值得走。这份新课标,与其说是一份文件,不如说是一次对教育初心的再审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