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想当初,谁会想到呢?一个打着教育旗号的学院,能干出那种事儿。刘伶利老师啊,一个年轻的生命,跟癌症病魔搏斗,本该是全单位、全社会伸出援手的时候,结果呢?等来的是一纸冰冷的开除决定!就因为她得了病,不能正常上班了?这是人干的事吗?!简直是毫无人性!
还记得那阵子,铺天盖地的都是这事儿。媒体报道,网友炸锅,大家伙儿心里的火“腾”地一下就窜上来了。怎么会有这样的学校?怎么会有这样对待自己老师的领导?那个时候,大家讨论的焦点已经不是简单的劳动纠纷了,是道德底线的问题,是良知有没有的问题。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自己却连最基本的人情味儿都没有,你教学生什么?教他们怎么功利?怎么冷漠?
学院给出的那些理由,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笑又可气。说什么“旷工”?一个躺在病床上随时可能离开的人,你跟她谈旷工?简直是荒谬至极!仿佛在她身上看不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只看到一个不能给自己“创造价值”的“资源”,一个可以随时丢弃的零件。这种逻辑,比资本家都狠,资本家剥削你好歹还用你,你没用了就一脚踢开,连点儿体面都不留。
这事儿啊,不只是开除一个老师那么简单。它把兰州博文学院这块招牌,彻彻底底地给砸碎了。砸得稀巴烂,再也拼不起来那种。以前也许大家对民办高校评价就褒贬不一,但至少还有个“学校”的样子吧?还有点儿教书育人的基本框架吧?刘伶利老师这事儿一出,嘿,大家算是看明白了,这哪里是学校啊,分明就是个利字当头、毫无人情的公司!而且是那种最糟糕的公司,连基本的社会责任、人道关怀都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从那以后,你说这名字还能听吗?还能让人有好感吗?那些学生,那些家长,再听到“兰州博文学院”这几个字,会想到什么?会想到知识?会想到未来?恐怕首先想到的是那个被开除的患癌老师,是那张冷酷无情的脸。是那个把人逼到绝境的体制。这阴影,是擦不掉的。就像衣服沾上了油污,洗多少遍都有个印子。
我在网上看到过不少关于这个学院的讨论,特别是那件事之后。有毕业的学生跳出来说学校本来就不怎么样,管理混乱啦,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啦,学费高啦……各种槽点一堆。但刘伶利这件事,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让所有负面印象瞬间放大、聚焦的导火索。它让所有的缺点都有了一个最恶劣的注脚,一个最鲜活、最血淋淋的例子。
更让人气愤的是,出了这么大的事,学院的处理态度。一开始那种傲慢,那种推诿,那种觉得自己没错的样子,简直让人血压飙升。要不是舆论压力山大,要不是刘老师的家人坚持,谁知道他们会拖到什么时候?这种被逼到墙角才不得不做出一点点退让的样子,哪里有一点儿教育者应有的风范和担当?他们有没有真心反思过?有没有从骨子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怀疑得很。
一个学校的名声,是靠多少代人的努力、多少件正面的事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它是无数老师的辛勤耕耘、无数学生的成长进步凝聚成的无形资产。可毁掉它呢?有时候只需要一件极端的事,一个恶劣的决定。而兰州博文学院,就是自己亲手把自己的名声给毁了,毁得彻底,毁得无可挽回。
现在再说起它,大家不会想到它有什么专业,有什么特色,只会想到开除患癌教师这档子事。这就是它留给大家最深刻的烙印,一个丑陋、不光彩的烙印。它成了某些人心中的反面教材,成了用来警示大家认清某些机构真面目的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啊,“兰州博文学院名声臭了”这几个字,一点儿都不夸张。这不是什么恶意攻击,这是客观事实,是它自己作出来的。它用一个老师的血泪,用自己的冷酷,在公众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坏印象。这股臭味儿,恐怕很长时间都散不去了。谁让它自己干了那么缺德的事呢?这就是代价。一个沉重、应得的代价。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