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
0人回答
44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1 12:10:52
188****3100
2025-05-11 12:10:52

你想啊,从市区一路晃晃悠悠过来,看着窗外的风景从高楼大厦一点点变成大片绿地、还没怎么起来的新城轮廓,心里就知道,“哦,要回那个地方了。”那个地方,就是我们现在耗尽头发、耗尽热情的“主场”。不是说她不好,她有她的好。比如绿化是真的没话说,空气也比城里好很多(前提是风沙没来)。图书馆也算气派,挑个阳光好的下午,坐在窗边,看书... 或者看人,都行。可那种地理上的“区隔感”,真的会放大心里的某些情绪,焦虑啦,迷茫啦,都藏不住。

我们的日常?哼,哪有什么多姿多彩。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围城”。外面的人觉得,你们研究生多清闲啊,不用上课,就捣鼓捣鼓自己的东西,多自由。自由?自由个鬼!那叫“放羊”,你得自己知道去哪儿吃草,吃什么草,还得小心别被狼叼走了。狼是什么?论文!Deadline!当然,还有最最玄妙的,你的导师

哦,导师。这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每个南信大研究生,背后都站着一位,或者佛系如我佛,或者push到你头皮发麻的,或者干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导师。你们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就系在这位老师手里。开组会,汇报进度,被打断,被质疑,被要求改改改,改到你怀疑人生,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搞科研。有时候看着师兄师姐愁眉苦脸的样子,心里就忍不住打颤,“我将来也会这样吗?”废话,肯定会的。

不是每个人都是冲着气象或者气候来的,虽然这是南信大的招牌。很多人可能是计算机、可能是管理、可能是其他什么专业调剂或者自己选的。但来了这里,或多或少都会沾染点儿这里的气息。比如一言不合就讨论天气,比如对风速特别敏感,比如听到“龙王山”就自动脑补爬坡的画面。这种共同的印记,倒也挺有意思的。

图书馆简直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不,可能才是第一个。早上踩着露水来,晚上披星戴月回,那是常态。占座位的战争虽然没有本科那么惨烈,但高峰期想找个合心意的位置,也得拼手速和运气。伏案疾书的,盯着电脑屏幕头发越掉越多的,小声讨论的,偶尔也有趴着睡着的。每个人脸上都写着“不容易”。有时候,路过那些空空的教室,会突然怀念起本科上大课的日子,至少那时候,还有人领着你往前走,你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现在呢?大多数时候,你得自己摸索,自己撞墙,自己爬起来。

食堂的味道,嗯,怎么说呢,也就那样吧。不难吃,但也绝算不上美味。窗口那几个阿姨,手抖不抖全看心情。吃完饭,外面溜达一圈,沿着路走,看看远处的山,看看旁边还在施工的楼,感觉整个校区,整个江北,都还在生长,而我们,就像这片土地上努力想扎根的植物,能不能开花结果,全是未知数。

偶尔也有轻松的时候。比如课题有了点眉目,比如数据跑出来了结果还不错,比如跟同学去校外下个馆子,吐槽吐槽导师,吐槽吐槽论文,吐槽吐槽这该死的发量。这些小小的瞬间,就像阴天里突然透过云层的一束光,让你觉得,嗨,日子好像也没那么难熬。

可更多的时候,还是淹没在细节里。一个参数怎么调,一句话怎么写,一个实验怎么设计。科研就是这样,百分之九十九的枯燥乏味,加上百分之一的灵光一现。而我们南信大研究生,就是在这枯燥乏味里打转,期待着那一点点光。

要毕业了怎么办?找工作。这又是一个新的关卡。有人早早地实习,积攒经验;有人埋头苦干,希望能用论文敲开好单位的大门;有人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招聘季一来,整个校园都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穿着正装在楼道里穿梭的身影,微信群里转发的招聘信息,空气里都带着不安。

回过头看,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读研这两年(或者三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可能不是你学到了多少惊天动地的知识,而是你学会了如何和孤独相处,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方向,如何在无数次的失败后还有勇气继续。这地方不像市中心高校那么喧嚣,但它有它自己的节奏,一种慢悠悠但又暗流涌动的节奏。在这里,你不得不跟自己对话,不得不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风又吹起来了,透过窗户都能听到呼呼的声音。龙王山的方向,天色似乎又变了。这就是我们的日子,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一名研究生。没有那么多传奇故事,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对未来的,说不清是期待多一点,还是忐忑多一点的,那种复杂的心情。就这样吧,继续科研,继续写论文,继续在这个江北新区的角落里,为了一个不那么确定的明天,熬着,盼着。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