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在我这个非学院派看来,最核心的区别,就看谁是主导者,谁是工具。
先说这科技金融(FinTech,但很多时候这个词现在更多用来指代另一个)。我觉得它更像是金融机构,就是咱们平时打交道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这些“老字号”,他们开始积极拥抱新技术了。你想啊,以前去银行办个业务,得排老长老长的队,柜员人工操作,慢吞吞的。现在呢?手机上点一点,转账缴费理财,几分钟搞定。银行app越做越好用,背后不就是科技在发力嘛?
这帮传统金融机构用科技干啥呢?无非就是想把自己的业务搞得更有效率。用大数据分析客户,推荐更合适的理财产品;用人工智能做智能客服,解放人力;用区块链技术探索提高结算效率;甚至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做身份认证,让交易更安全便捷。你看,他们的出发点始终是提升和优化现有的金融服务流程,让自己的核心业务——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资产管理、风险控制等等——能做得更顺畅、成本更低、客户体验更好。
所以,科技金融的本质,我觉得还是金融,只不过是穿上了科技的新衣裳,让身体更强壮、动作更敏捷。它是在现有金融体系框架内进行改良和升级。主导的,是那些拥有金融牌照、深谙金融业务逻辑的机构。科技在这里,是赋能者,是工具,是辅助他们更好地实现金融目标的手段。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厨师,买了全套的高科技厨房设备,做出来的还是他的拿手好菜,只是更快、更精准了。
那金融科技(也被广泛称为FinTech,这也是容易混淆的地方,但通常特指后者)呢?这玩意儿就有点不一样了,甚至可以说,它是科技公司或者说技术本身在闯入或者说重塑金融领域。这帮人,很多时候压根儿没有银行的基因,他们可能是互联网公司、大数据公司、人工智能公司,他们手握的是先进的技术能力,然后他们把目光投向了金融服务这个庞大的市场。
他们的目的,可能不只是让现有金融服务更有效率,他们很多时候是想绕开传统金融机构那些繁琐的流程、那些高昂的成本、那些不够个性化的服务,甚至想挑战或颠覆它们。
想想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难道不是最典型的金融科技案例吗?它们不是银行,但它们用技术(移动互联网、二维码、云计算)直接切入了支付这个最基础的金融功能,而且做得比传统银行转账便捷了不知道多少倍,彻底改变了咱们的支付习惯。还有那些智能投顾平台,用算法给普通人提供原本只有高净值客户才能享受的资产配置建议。曾经(虽然很多烂尾了)的P2P网贷,那也是技术公司试图用互联网模式直接连接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绕开银行做信贷业务。
所以,金融科技的核心是技术。技术是它的DNA,是它的驱动力。它把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去改造、去创新,甚至去创造全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和业务模式。它们不一定需要传统的金融牌照,有时甚至在“牌照盲区”里野蛮生长,直到引起监管注意。它们的目标可能不是服务于现有金融体系,而是另起炉灶,构建新的金融生态,或者从传统金融机构手里抢夺市场份额。就像是工程师们用全新的材料、全新的动力系统设计了一辆概念车,它可能跟传统的汽车完全不一样,开辟了新的出行方式。
简单粗暴地讲:
科技金融:金融是身体,科技是衣服和工具。身体还是那个身体,只是装备更好了。
金融科技:科技是身体,金融是它选定的战场或者说应用场景。身体变了,打仗的方式和规则也可能变。
你看,主次不同,出发点不同,带来的结果和影响也大相径庭。科技金融更多是在优化,让传统金融服务更高效、更便捷;而金融科技则更多带有创新和颠覆的基因,它可能催生出全新的业态,改变我们获取和使用金融服务的方式。
当然,这也不是说两者就老死不相往来。这两年,你会发现界限越来越模糊了。传统金融机构也在成立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引入外部技术团队,自己也开始搞“颠覆式创新”(虽然这个词用在他们身上有点别扭)。而那些最初的技术公司,在做大做强后,也开始寻求金融牌照,或者跟传统机构合作,变得越来越像“正规军”。这叫融合,叫相互渗透。
但理解最初的区别,还是挺重要的。因为它能帮你分辨一家公司到底是在强化老本行,还是真的在另辟蹊径;也能帮你看清某些创新是基于深厚的金融理解并辅以技术,还是纯粹技术驱动想闯入金融深水区。前者往往更稳健(当然也可能创新不足),后者可能潜力巨大但也伴随更高风险(比如那些跑路的P2P,披着金融科技的外衣,干的却是非法集资甚至诈骗的勾当,它们的核心问题在于缺乏金融的专业性和风控)。
所以下次听到这两个词,别再犯迷糊了。掰开来看,一个是以金融为本,科技为术;一个是以科技为本,金融为用。一个想让老房子更舒服,一个想盖新房子。这趟水深着呢,分清楚这个,至少能帮你摸对方向,不至于被人忽悠瘸了。毕竟,这都是钱的事儿啊,马虎不得。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