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夜里十点,窗外是陆家嘴璀璨到有点不真实的灯火,像海市蜃楼。而我呢?眼前只有密密麻麻的报表,数字在跳,脑袋在炸。咖啡续了一杯又一杯,跟吊命似的。这就是上海,是那种你觉得机会遍地,但进去了,却发现机会大多跟你没啥关系,只剩下没完没了的加班。尤其是咱们干会计的。
说是监狱,真的一点不夸张。你看啊,高墙是啥?是各种截止日期,一个比一个催命。锁链呢?是那些改了又改、永远无法最终确定的数字和规则。囚衣?大概就是那套常年挂在椅背上,以备不时之需的西装外套吧,皱巴巴的,跟我们的精神状态一样。
想想看,忙季的时候,哪有什么个人生活?周末?那是什么奢侈品?朋友圈里别人在晒阳光沙滩,你在晒电脑屏幕的反光;别人在晒美食探店,你在晒便利店的盒饭和堆满的咖啡杯。感觉自己不是活着,只是在电脑前存在着。公司就是你的牢房,格子间就是你的单间。有时候甚至睡在办公室,醒来看到同事们东倒西歪的样子,真像放风时眼神空洞的囚犯们。那种集体受难的氛围,嗯,挺“感人”的。
尤其是上海这地方,压力更大。圈子小,流动性没想象中那么大,跳槽?去哪儿?还不是这个“监狱”的不同分号?而且这里的企业,很多都是外资、大公司,规范是规范,但规矩也多,层层审批,流程繁琐,随便一个数据不对,能把你从头发丝揪到脚后跟。审计来了,更是严刑拷打。真是“一入会计深似海,从此假期是路人”。
为什么是上海呢?可能是因为这里的金融属性更强吧,企业对财报的要求更高,监管更严,导致会计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呈几何级数增长。加上这里的生活成本高,房租贵,通勤时间长,留给个人的空间本来就少得可怜。再被工作一挤压,直接归零。下了班,累得跟狗一样,哪还有力气去体验这个城市的繁华?外滩再美,跟我这黑眼圈也没关系啊。
这个梗啊,其实是一种自嘲,也是一种呐喊。我们知道自己干的是一份责任重大的工作,需要严谨、细致、专业。可代价是不是太大了点?健康、社交、爱好,这些好像都在“监狱”里被剥夺了。偶尔跟同行聊天,三句话不离吐槽,但吐槽完了,第二天还是得继续去“服刑”。大家都在熬,熬过这个季报,熬过那个年报,好像熬刑期一样。
有时候真想问问自己,到底图什么?图那点工资?在上海,那点工资也就是勉强活着,想过得好点?难。图职业发展?往上爬,责任越大,压力更大,说不定牢房面积大了点,但窗户更小了。感觉像个困局。外面的人看我们,光鲜亮丽,坐办公室,吹空调。哪知道我们心里住着个“监狱长”,时刻盯着你,生怕你犯错。
最可怕的是,很多人在这种环境下待久了,真的就习惯了,甚至变得有点麻木。觉得这样是正常的,不加班反而不踏实。这才是真正的悲哀。这个梗,笑里藏刀,刀刀见血。它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无数个在上海格子间里,靠咖啡因和意志力硬撑着的会计人心照不宣的苦涩现实。它凝结了多少个不眠夜,多少次想摔电脑的冲动,多少回看着窗外繁华世界却觉得自己被世界遗忘的孤独感。
所以,当你再听到“会计监狱梗”时,尤其是在上海这个语境下,请多一份理解。那不仅仅是个段子,那是我们会计人的生存现状,是那份沉甸甸的工作和生活在身上刻下的印记。它是个提醒,提醒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成功和稳定时,别忘了自己也是个活生生的人,需要阳光,需要自由,需要除了数字以外的,更广阔的天地。但这天地,在上海这个特殊的“监狱”里,似乎格外难以企及。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