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那个地址啊,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92号。你对着地图搜,会搜到一个具体的位置,一栋栋楼在那里杵着,好像跟别的地方没什么两样。但只有真正走进过它,或者说,是它曾经走进你生命里的人,才知道这几个字里头,藏着多大的分量。
北二马路92号。光是念叨起来,嘴角都会不自觉地上扬,或者带着一丝苦涩的怀念。你知道吗?那时候,每天早上,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来,校园里就已经有了动静。老教学楼的灯亮着,那是比你起得更早的同学已经在背书了。从宿舍楼出来,穿过那条种满了不知道什么树的小路,叶子哗啦啦响,带着露珠的气息。往哪个方向走?当然是往教学楼去啊。那个地址的核心,不就是那些承载着青春梦想和巨大压力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吗?
图书馆,就在那个地址的深处,多少个夜晚,头低得快要埋进书本里,窗外的路灯光透过树影斑驳地落在桌上。累了,就抬头看看四周,全是同样疲惫却眼神亮亮的年轻人。那种一起并肩作战的感觉,是北二马路92号独有的。走出图书馆,已经是满天繁星,或者是大雪纷飞,脚踩在雪地上嘎吱嘎吱响,冷风扑面,但心里却因为学到了东西而有一丝丝暖意。
还有校园里的那棵大树,具体在哪栋楼旁边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它的样子总在脑子里晃。春天,新芽嫩绿得晃眼;夏天,枝繁叶茂,在树下走过都能感觉到一股清凉;秋天,叶子黄了,风一吹,像是下了一场金色的雨;冬天,光秃秃的,倔强地立在那里,像极了我们那时候的拧巴劲儿。那棵树,它就是那个地址的一部分,是有生命的坐标。
别以为地址只是个平面。北二马路92号,它是有层次的。从正门进去,迎面是大广场,然后是主教学楼,再往里走是图书馆、实验楼、宿舍区、食堂。每一栋楼,每一条路,都有自己的故事。你也许在解剖楼里闻到过福尔马林的刺激性气味,那味道,现在想想都觉得是医学的启蒙,是敬畏生命的第一课。你也许在基础医学院的阶梯教室里,听着老师讲生理、病理,那些复杂的机制在你脑子里打架。你也许在临床学院的模拟病房里,第一次给“病人”做检查,手抖得厉害。
这些场景,这些气味,这些情绪,都深深地烙在了北二马路92号这个地址上。它不是一个随便哪个医学院都能套用的模板,它是中国医科大学特有的味道。在那里,我们摔过跟头,也爬了起来;我们彻夜难眠,也迎来过希望的曙光;我们有过迷茫,但更多的是坚定。
现在,我可能离那个地址很远了。偶尔路过沈阳,或者在网上看到学校的照片,心里还是会咯噔一下。那个地方变了吗?楼可能翻新了,路可能拓宽了,但那种精神还在不在?我想,只要还有医大人在那里学习、生活、奋斗,那种严谨、求实、创新、奉献的精神就一定还在。因为那种精神,是刻在那个地址的基因里的。
说起来也好笑,有时候跟别人说起自己的母校,脱口而出的就是“沈阳和平区北二马路92号”。不是炫耀,不是显摆,就是觉得只有说出这个具体的地址,才能把那些年,那段青葱岁月,那个拼搏的自己给具象化。它不仅仅是寄信时要填写的邮编和门牌,它是我们共同的回忆,是无数个日夜堆砌起来的精神坐标。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中国医科大学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92号”这几个字,希望你能知道,它背后承载的,远比你想象的要厚重得多。它是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是一个青春燃烧的地方,是一个责任被赋予的地方。它,不是随便哪个地方。它是中国医科大学。那个独一无二的地址。那里有我的,也有无数人的故事。
你问我地址?是啊,就是那个地址。简单明了,却又包含了万语千言。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