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皖西学院嘛,在我心里,它像是一个由很多不同色块拼起来的整体。每个色块,大概就对应着一个教学部或者一个学院吧。文学院那边的气息,总带着点儿书卷气,走路都慢悠悠的;理工科的楼,尤其是后来新建的那几栋,看着就硬朗,里头总嗡嗡响着各种设备的声音;还有艺术传媒那块儿,时不时能听见练琴的声音、排练的歌声,或者看见背着画板、拿着相机的同学来去匆匆。这些不同的“气场”,就是教学部存在感的体现,比任何官方列表都来得真实。
你问有几个?我现在回忆起来,感觉就是“挺多”的。多到我这种方向感一般的人,刚进校那阵子,得拿着地图找教室。校园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各个教学部的分布,有时候还挺跳跃的。比如我们系,主教学楼在这边,实验楼可能在另一边,开个跨系的选修课,得横穿半个校园,那感觉就像是去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地界儿。而每个地界儿,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和人。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去图书馆借书,文学类的在几楼,历史类的在几楼,理工农医的又分好几层。这些书籍的分类,某种程度上也映射了学校教学部的构成。还有去食堂吃饭,你会发现,有时候某个食堂里,突然就扎堆出现了某个学院的学生,穿着打扮、说话口音,甚至气质都跟别的不太一样。这些都是无声的划分。
后来毕业了,偶尔回学校看看,发现有些东西变了。有的老楼不见了,新的拔地而起;有些教学部或者学院的名字也变了,听说是合并重组了。这就像是一个生命体的新陈代谢,学校也在调整自己的架构,以便更好地发展。所以,那个“几个”的数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随着学校的发展规划而动态变化。你今天查到的,可能过几年又不完全一样了。
但要追溯到我们那个年代,如果硬要给个模糊的概念,脑海里浮现的,大概是十几个主要教学部或者学院吧?具体是十二个、十五个还是十八个,老实说,我真给不出一个精确到个位的数。而且,“部”和“院”的层级关系,有时候也挺微妙的。有的叫做学院,下面可能又分好几个系,这些系在日常教学中,有时候又像是独立的教学部在运作。这其中的门道,没在行政岗位上待过的人,真难理得清。
不过,我倒是记得我们当时流传的一些说法,比如哪个学院女生多,哪个教学部男生跟“珍稀动物”似的;哪个系出了名的“严进严出”,哪个专业是新兴的“香饽饽”。这些民间流传的“排行榜”,其实也是我们认知学校教学部的一种方式,带着很强的学生视角和生活气息。它们构成了我关于皖西学院学术结构最鲜活的记忆。
对我来说,皖西学院的教学部数量,与其说是一个需要精确掌握的统计数字,不如说是一个关于校园生活、关于求学经历的坐标系统。它们标示着不同的学习领域、不同的师资力量、不同的专业方向,以及由此带来的截然不同的校园体验。我在我的“地盘”里学习、生活,但也常常会闯入别的“地盘”,去蹭个讲座,去参加个活动,去认识不同教学部的朋友。这些跨越“边界”的经历,反而让我对学校整体的结构有了更深的感知。
所以,你问皖西学院有几个教学部?我现在能给你的,不是一个wiki百科式的标准答案,而是一种掺杂着记忆、带着个人情感的理解。它是一个由各种学院、教学部、系、所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这个网络里有形形色色的专业,有各有特色的老师,有承载无数故事的教室和校园建筑。而这个网络的节点数量,对我而言,远不如网络里流淌的那些青春、求知和成长的故事重要。那个数字,只是一个框架,真正有血有肉的,是填充在框架里的生活。至于具体是几个?哎,等你真正在里面走一遭,或许你也会像我一样,觉得那个数字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在哪个“部”、哪个“院”里,找到了自己,找到了方向。学校一直在变化,但那种属于皖西学院的独特味道,以及那些承载着不同学科脉搏的教学部,它们共同塑造了母校在我们心中的样子。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