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天长市工业学校,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画面,倒不是教学楼有多气派,也不是操场多宽敞,而是那些年,下午放学时分,校门口乌泱泱挤出来的学生潮。自行车链条的摩擦声,男孩子的咋呼声,女孩子捂嘴笑的声音,混在一块儿,一股子青春期特有的、略带尘土气的生猛劲儿。那时候,它给我的感觉是,一群要早早“接地气”的孩子们的聚集地。不是说不读书,是读另一种书,跟扳手、电线、焊枪打交道的“书”。
它以前不叫这名儿吧?好像改过几次。名字里带着“工业”俩字,在那个年头,听着就挺实在,甚至有点儿土气。不像后来的职业高中、技术学院,名字一个比一个洋气,光听着就觉得能学点儿高精尖的东西。但工业学校这四个字,多好啊,直接了当,没啥拐弯抹角。就是要学怎么跟机器、跟生产线、跟实际的活儿打交道。那可是真本事,能填饱肚子的本事。
我记得,好像是老校区吧,门口那条路总是有点堵,尤其到了饭点。旁边的小饭馆、卖炸串的、修自行车的,都跟着沾光。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校服,颜色嘛,反正逃不出蓝、白、灰那几种。但一个个脸蛋儿都鲜活得很,没被社会磨平棱角,眼里的光,是那种对未来既有点迷茫又有点憧憬的、年轻人独有的光。他们学什么呢?电工?焊工?车工?或者别的什么?具体专业我搞不太清楚,只知道听人说,学出来就能进厂,就有饭碗。在那个年代,“有饭碗”三个字,比什么都金贵。
现在呢?新校区肯定不一样了吧?高楼大厦,绿化也好。但骨子里的东西,是不是还在?那种务实、那种接地气的基因,还在吗?总听人说,现在的技校生不好管,个性强,想法多。跟我们那时候看到的,感觉有点不一样了。以前的学生,好像更知道自己是来干嘛的,目标更明确——学门手艺,找份工作,养家糊口。现在选择多了,诱惑也多了,也许他们对未来的路,想得更复杂了些。
但话说回来,这个工业学校对于天长这座城市,甚至周边乡镇的孩子们来说,它扮演的角色,可太重要了。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或者都能走上高考那条独木桥。总得有人去学那些具体的、操作性的技能吧?这个社会,光有设计师、工程师、坐在格子间里出主意的人可不行,还得有能把图纸变成现实、能把机器修好、能在一线摸爬滚打的技术工人。而天长工业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直到现在,都是输送这批人才的重要基地。
它就像一个过滤器,也像一个孵化器。把一批批初中毕业、可能在普高体系里不太适应或者想早点自食其力的孩子们吸纳进来。给他们一个相对封闭但有目标的环境,教他们一门手艺,让他们在进入残酷的社会之前,至少手里攥着点儿东西,不至于赤手空拳。这份功劳,说大不大,说小也绝不小。它给了无数个家庭希望,给了无数个年轻人出路。
那些年,也听到一些关于学校的议论,好的坏的都有。师资怎么样啊,管理怎么样啊,学生出去好不好找工作啊…… 五花八门。但你想,哪个学校没有点儿问题呢?更何况是一个职业教育的学校,面对的学生群体本身就很多元,诉求也各不相同。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年复一年地坚持下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带着各种技能的年轻人,送他们走向社会,这份坚持本身就值得说道说道。
我有个远房亲戚的孩子,前几年就在天长工校学的数控技术。毕业后去了个厂里,从基层做起,现在也算小有成绩。每次聊天,他都会提到在学校学到的那些基本功,虽然现在很多设备都升级了,但他觉得,那时候打下的底子,让他上手新东西特别快。这就是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啊,不是花里胡哨的理论,而是实打实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你看,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有大学教授搞研究,有企业家运筹帷幄,但同样需要大量踏实肯干的技术工人。天长市工业学校,就在默默地承担着为这座城市输送这股新鲜血液的任务。它也许不 flashy,不 high-profile,但它重要。它关系到普通人的生计,关系到地方产业的支撑。
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感觉天长工校这样的学校,应该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硬件会更好,师资力量会更强,学的专业也应该更贴近最新的产业需求。希望它能办得越来越好,让更多想学一技之长的孩子们,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坐标,找到通往美好未来的桥梁。
天长工校,它不仅仅是一栋栋建筑,一片片操场,更是无数个年轻人的青春、汗水和梦想的载体。它承载着过去,也连接着未来。它就在那里,一个不高调但不可或缺的存在。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