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那些年我在郑大晃荡,团委这名字可没少听。什么团日活动啦,社会实践啦,文艺汇演啦,志愿服务啦,大大小小的事儿,几乎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或者说,是那群挂着“团委”前缀的学生骨干们忙前忙后的身影。你知道吗?有时候看着他们,捧着一大摞材料,或者在烈日下搭台子,脸上的汗水亮晶晶的,心里会突然闪过一丝念头:这帮人图啥呢?真的就是为了那些加分?为了那个“优秀学生干部”的称号?还是说,心底里真就揣着那么点儿想让大学生活“不一样”的火苗?
别说,真见过那种眼里有光的。不是那种假大空的口号式热情,而是对具体事情的投入。比如那年,记不清是什么活动了,现场出了点小岔子,负责的几个学生急得脸都白了,围在一起低声商量对策。那一刻,你突然觉得他们不再是那些只会开会写稿的“干部”,而是活生生、有担当、会焦躁会解决问题的青年人。那种临场应变、那种为了把事情办成而迸发出的力量,比任何宣传稿都来得真实、有劲儿。
但也有时候,你会觉得它有点儿远。就像是悬在半空中的一个概念,那些通知、那些文件、那些必须完成的“任务”,有时会让人觉得是套在学生身上的条条框框。尤其是当你只想安安静静看书、安安静静谈恋爱、安安静静打游戏的时候,那些关于“青年担当”、“奉献服务”的宏大叙事,听起来就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声音。会纳闷,难道非得用这种方式,才能定义青年的价值?大学的意义?难道那些埋头在实验室、在图书馆、甚至只是在宿舍里认真生活的人,就不够“青年”了吗?
矛盾吧?这就是我眼里的郑州大学团委。它既是那些热火朝天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骨干们摸爬滚打、快速成长的小社会,也可能在某些时刻,是让普通学生感到一丝隔阂的存在。它试图连接、引导、服务广大的郑大青年,把大家凝聚起来,往那个叫“向上向善”的方向推一把。这个过程肯定不完美,甚至磕磕绊绊。有的时候,活动形式可能略显陈旧,内容可能不够接地气,吸引力有限。但有的时候,也确实能创新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真真切切地帮到了一些人,或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想想看,在一个几万人的大学校园里,要把各种各样的学生——有埋头苦读的学霸,有文艺范儿的才子,有热衷实践的行动派,有只想“躺平”的佛系青年——都囊括进来,都让他们感受到这个组织的活力和温度,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挑战。团委里的那些人,绝大多数也是跟你我一样的学生,他们也得上课,也得考试,也得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他们只是选择了用一种更积极、更投入的方式去参与大学公共生活。这份参与,本身就值得一点儿敬意,哪怕他们的方式方法有时让人不敢苟同。
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了一个团委组织的分享会,请来的嘉宾是一个已经毕业的学长,讲述他在大学里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通过参与团委的工作,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最终在社会上闯出了一片天。他没有夸大其词,没有讲那些假大空的官话,就是很实在地分享那些具体做事的细节,遇到的困难,以及从中学到的经验。那一刻,你突然能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那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头衔,更是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一种在书本之外学习“生存”和“协作”的方式。
所以,郑州大学团委,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熔炉。它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它既能孵化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项目,也能让一些人感受到体制的束缚。但无论如何,它都是郑大校园里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关于青年、关于理想、关于行动的许多故事和期望。那些故事,有热血,有汗水,有迷茫,有成长。它们共同构成了郑大青年群像中,一个独特而又复杂的侧面。而我们每个人,无论以何种方式与它发生联结,或近或远,或积极或疏离,都在不经意间被它影响着,也被我们自己所影响着。这大概就是大学,就是一个大染缸,各种色彩都在里面碰撞、融合、变化。而团委,就是其中一抹挺显眼、挺特别的色彩。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