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第一个,也是最直观的感受吧,就是它的综合性。你想啊,一台戏,台上站着的人,他得会唱,那嗓子,亮堂,有劲儿,还得有腔有调,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味道。光会唱还不行,他得会说白,那台词儿,不是生活里大白话,是经过提炼的,带着韵律的。更绝的是,他得会打,拳脚功夫,刀枪棍棒,翻跟头,那可都是真本事,不是花架子。还得会跳,身段儿,步法,云手,水袖,那些动作,舒展又紧凑,每一个姿态都有讲究。还有那脸上的妆容和身上的服装,直接就告诉你这是个什么人物,什么性格,什么身份。舞台背景呢?可能就“一桌二椅”,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就是这简单的布置,通过演员的表演、服装、音乐、灯光(虽然老戏台灯光简单),所有这些元素,一股脑儿地揉在一起,合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舞台世界。这不是哪个单项的艺术,它是打包卖给你的,声、色、形、表,一样不落,互相支撑,谁也离不开谁。少了一样,味儿就不对了。这感觉就像你去吃一顿精心准备的宴席,不是光吃菜,有酒,有茶,有主食,有甜点,环境也好,大家聊得开心,所有东西加起来,才成就了这顿饭的圆满。戏曲就是这么个“综合”的艺术品,要演员全能,也要观众全方位去感受。这多层次的体验,是现代很多艺术形式都比不了的,或者说,它们追求的方向不一样。
接着说第二个特征,这个可能让很多人一开始有点“懵”,就是它的虚拟性。这舞台上啊,它不追求“真”,一点都不。你看那演员,手里拿个桨,划两下,就告诉你这是在船上;手里甩个鞭子,几个身段儿一亮相,你就知道他骑马上路了。舞台上可能就摆着个山形的背景片儿,甚至就啥也没有,全靠演员一个亮相,一个眼神,一套动作,几个唱段,就把那高山流水,那万丈悬崖,那千军万马的景象,生生“变”出来,“立”在观众的脑子里。这不是拍电影用特效,也不是话剧搭实景,它是通过高度提炼的表演,通过约定俗成的符号,来唤起观众的想象力。这特别考验人。演员得演得让你信,观众也得愿意“陪着”一起想。这不是傻傻地相信,而是一种默契,一种共同创造。你想啊,京剧里一个圆场步,演员可能就绕着台子走一圈,但在观众眼里,那可能就是走了千里的旅程,或者穿越了茫茫的雪原。那“上楼”的动作,演员就提提袍子,虚抬几步,你脑子里自然就出现了楼梯的样子。这种“以虚代实”,“无中生有”的能力,太妙了。它不给你硬塞一个“真实”的场景,而是给你个引子,一个暗示,剩下的画面,靠你自己的脑子去完成。这是一种高度凝练的美学,也是一种对观众智力和审美的信任。它告诉你:你看的不是“真的发生”,你看的是“戏”。而戏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是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全凭那方寸舞台和台上的那个人,怎么去“说”,怎么去“演”。这种留白,这种写意,是咱们东方美学里特别重要的一个基因,在戏曲里,它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第三个特征,也是撑起前两个的骨架——程式性。很多人觉得戏曲“死板”,就是因为这个。觉得演员动作都一样,腔调也都差不多。唉,这真是误解大了!所谓程式,恰恰是戏曲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华。它是把生活中最典型、最具表现力、最能传达情感和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唱腔、念白,给固定下来,规范下来,并且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一套表演体系。角儿们从小练功,练的就是这些程式。一个亮相,一个拂袖,一个眼神的流转,一个手指的姿势,一个抬腿的高度,一个圆场的速度,甚至笑怎么笑,哭怎么哭,都是有规矩的,有套路的。这不是为了限制演员,恰恰相反,这套严密的程式,给了演员一个无比丰富的工具箱。他们不是简单地模仿生活,他们是在用这套独特的“语言”来表达。同样的程式,不同的人演出来,味道完全不同。那是在程式基础上的再创造,是演员对角色独特理解的注入。一个角儿的“范儿”,他的“味道”,就在于他怎么运用和丰富这些程式。这感觉就像书法,汉字就那么些笔画,就那么些结构,但高手写出来的字,意境完全不一样,那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功力凝结在笔尖上的。戏曲的程式也是一样,它要求演员有超乎寻常的身体控制力和表现力,能把一个简单的程式动作,演出千百种情绪和含义。而且,这程式性,让戏曲有了跨越时空的识别度。不管你在哪儿看,不管演的是哪个朝代的事儿,那味道是统一的,那骨子里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它既是历史的沉淀,也是艺术的规矩,更是演员功力的体现。
所以你看,这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互相咬合,共同构建起了戏曲这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没有程式做根基,就没有那高度提炼的动作和唱腔来支撑虚拟的舞台;没有虚拟的写意空间,那丰富的表演元素就没法在简单的舞台上铺陈开来,也限制了综合的想象力;而这综合呈现的视觉、听觉、动觉的冲击,又让程式化的表演不显得单调,让虚拟的场景更加可信。三者缺一不可,像个紧密的锁链,又像个立体的魔方,转动哪一面,都牵动着其他的变化。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戏曲“老掉牙”,看不懂,听不进去。我觉得吧,可能就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太“写实”的东西,习惯了被“喂”给我们成品,懒得去想象,懒得去琢磨那些程式背后的含义。也可能,现在的戏曲表演,有些时候没能把这三大特征的精髓给真正演出来,或者创新得不得法,丢了那股魂儿。但我觉得,只要你愿意慢下心来,坐下来,去感受那锣鼓点儿,去看看那身段儿,去听听那唱腔,去试着理解那虚拟的舞台,你就能慢慢品出它的不一样,品出那份穿越了时间的独特的美,那份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带着体温的艺术。那不是教科书里的理论,那是活生生的,在舞台上跳动着的,中国人的精气神。它难,它有门槛,但一旦你跨进去了,看到的风景,真的太不一样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