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所以啊,要我说,什么“不属于户外装备的”,那名单可就长了去了。它不是一个死的列表,而是一种评判标准。任何违背了户外运动基本原则的东西,在我这儿,都不能算正经的户外装备。
先说最常见的吧,那些城市里用得好好的玩意儿,你硬往野外塞。比如,亮闪闪的高跟鞋,或者哪怕是双时髦的运动鞋,底儿太平,抓地力不行,走在湿滑的泥地或乱石堆上,那简直是给崴脚机会。还有城里上班背的单肩包,甚至是你平时逛街用的漂亮双肩包,设计重心不对,没有专业的支撑系统,背重了勒肩膀,走长了腰酸背痛,跟户外背包那种能把重量合理分散到胯部的完全不是一码事。再来,轻飘飘的棉拖鞋或者一次性拖鞋,你指望它能在营地里挡风遮雨?开玩笑呢!稍微有点露水或者小石子,脚就废了。
还有一类,听着好像跟“装备”沾点边儿,可骨子里不是为了野外生存或者徒步效率服务的,而是为了“享受”或者“摆拍”。这范围就更广了。投影仪算吗?如果你是去个能开车直达、有稳定电源的露营地,图个乐呵,那勉强算你的“露营娱乐装备”,可真要重装徒步到渺无人烟的地方,你扛个投影仪上去干嘛?看星星不香吗?胶囊咖啡机呢?在家里是方便,野外烧水都得考虑燃料和重量,你还要带这玩意儿和咖啡胶囊?别逗了。还有那些精致的化妆品全套,或者好几套完全不吸湿速干的棉质衣服,甚至是为了拍照好看带的各种小摆件。不是说野外就得灰头土脸,但带一整套高级护肤品爬山,这合适吗?棉质衣物湿了半天干不了,高海拔地区湿衣服可是要命的。这些东西,占地方,有重量,关键时刻一点用没有,甚至是累赘。
再比如说,钓鱼竿,野餐篮,放风筝的线盘。这些当然也算“户外”用的“装备”,但咱们这儿聊的“户外装备”,更多是指那些应对复杂地形、极端天气、长途跋涉、甚至是需要野外生存技能的玩意儿。你带着钓鱼竿去爬秦岭,那肯定不对路。钓鱼竿是钓鱼的装备,不是爬山的装备。野餐篮适合公园草坪,不适合原始森林。放风筝是休闲,跟应对风雪、迷路、受伤所需的装备,完全是两回事。它们属于各自的特定户外活动的装备,但不是我们通常语境下,那种帮你应对未知和挑战的广义户外装备。
还有些,说白了就是没啥用的摆设,或者根本不适应环境。比如沉甸甸的玻璃杯,图个饮水有格调?野外一个颠簸就碎了,扎人不说,清理都是麻烦。一大堆一次性餐具,方便是方便了,可制造大量垃圾,在野外留下痕迹,这跟环保、无痕山林的户外理念是相悖的。完全没防水功能的普通相机或者普通手机,指望它在雨里或者涉水的时候扛住?估计没两下就短路或者进水报废了。真正野外用的电子设备,都得考虑防水防尘防摔。
你看,说到最后,评判一个东西是不是“户外装备”,不是看它能不能带出门,而是看它是不是为了野外环境下的特定需求而优化设计的。它得是你的助力,而不是你的负担。它得在关键时刻能救命,而不是个只能消耗你体力的装饰品。那些华而不实的,那些娇气需要呵护的,那些完全不适合野外恶劣条件的,那些只为城市便利而生的东西,统统不属于我们通常意义上谈论的核心户外装备范畴。
下次收拾包,准备往山里跑、往野地钻的时候,好好想想你带的每个玩意儿,是不是真能陪你在风里雨里、饥寒交迫甚至迷失方向的时候,给你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不是的,就留家里吧,别给自个儿找不痛快,也别占了更重要装备的位置。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