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了解到的英文
了解到的英文
0人回答
15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1 11:21:12
188****3100
2025-05-11 11:21:12

一开始,那叫一个单词的海洋,或者说,是单词的坟场?永远记不住的 abandonment,永远分不清的 affect 和 effect。小学课本上那些奇怪的图案,老师嘴里带着口音的读音,“Good morning, children!”,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突然闯进一个你完全摸不着头脑的迷宫,墙上刻满了你一个都不认识的符号。每个字母都是个谜,组合起来更是天书。硬生生往脑子里塞,明天又忘了一半。那种挫败感,盯着那页布满密密麻麻小字的课本,语法书像块干瘪的面包,难以下咽。主谓宾定状补,听着就头大,更别提那些虚拟语气、现在完成进行时,简直是语言的十八层地狱。

初中那会儿,开始接触点“活”的英文了,流行歌曲啊,走私进来的磁带。邓丽君唱的英文歌,听着还觉得挺好听,但歌词嘛,一查字典,这啥跟啥啊。后来看电影,没字幕的时候,一堆人围着屏幕,大眼瞪小眼,努力从那串听不懂的噼里啪啦里,捕捉哪怕一个熟悉的单词。有时候蒙对了,大家一阵欢呼,好像挖到了宝藏。但大多数时候,就是一片茫然。那段日子,听力口语,根本是两个遥不可及的神。发音?更是笑话,那时候的发音,基本全靠蒙,或者按照中文习惯去拗。t-h 的音发成“思”或“死”,light 读成“来特”。谁管你标准不标准,能发出声儿就不错了。

再大一点,开始上网了。发现啊,英文不仅仅是考试里的 subject,它,它竟然是一把钥匙!一把通往各种新奇事物的钥匙。那时候论坛里大神多,很多技术类的、兴趣类的资料,第一手往往都是英文的。为了看懂一篇关于某个游戏攻略的帖子,或者某个软件的使用说明,逼着自己拿着在线词典,一句一句地啃。那个过程,慢得像蜗牛爬,但每看懂一句,每理解一个概念,心里的那种小火苗就窜高一点点。那时候才明白,哦,原来英文不是用来考我的,它是用来帮我“够”到那些我想知道、我想了解的东西的。

工作以后,这种感受更深了。以前觉得,做个普通上班族,哪需要用英文啊?错了。哪怕不是外贸公司,不是跨国企业,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最前沿的、最详细的、最全面的信息,还是英文的。一份设备说明书,一段技术标准的原文,一个软件的错误提示,甚至和外国供应商发个邮件,都绕不开它。那种时候,你深切地感受到,英文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摆设,它就是一个实打实、硬邦邦的工具。而且是个无比锋利的工具。掌握得好,事半功倍;掌握不好,寸步难行,只能等别人翻译,或者干脆放弃。

我还记得有一次,公司来了个外国客户,临时需要我帮忙协调点事。我那磕磕巴巴的口语,加上对方浓重的口音,一开始真是鸡同鸭讲,急得我满头大汗。但硬着头皮,加上手势比划,还有临时查手机,总算把事情说清楚了。送走客户,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又有点不甘心。为什么不能流利地表达?为什么脑子里的想法,通过嘴巴说出来就变得支离破碎?那一刻,我突然有了要好好练练口语的冲动,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升职,就为了下次不再那么窘迫,为了能更顺畅地交流

然后就是刷剧,看电影,不带字幕或者带英文字幕。一开始很难,只能靠画面猜。但慢慢地,耳朵好像打开了一点点,能捕捉到一些连读、一些地道的用法。原来书本上教的和实际说话差这么多!原来很多词汇在不同语境下是那个意思!那种感觉,就像你在黑暗里摸索了很久,突然啪嗒一下,眼前亮了盏灯。原来英文可以是鲜活的,是可以带着情绪、带着文化背景跳跃出来的。它不仅仅是语法规则和单词堆砌,它是活生生的东西。

通过英文,我“认识”了很多人,不分国界。在某个兴趣论坛上,大家用英文交流着对某个话题的热情;在旅行中,用蹩脚的英文问路、点餐,感受到的是跨越语言障碍后,人与人之间那种简单的善意和连接。这些经历让我明白,英文终究是为了交流,是为了理解。它可以是 formal and rigid 的商务英文,也可以是 casual and slangy 的日常对话。它有英式、美式、澳式、新加坡式……各种各样的发音和表达方式,没有哪个是绝对的“标准”,它们都是特定环境下人们沟通的载体。纠结于某个词的“唯一正确”发音,或者某个句子的“完美”结构,很多时候会限制你真正去使用它。重要的,是能把意思说明白,是能建立连接。

当然,学习英文困难挫折是永恒的。总有新的单词要学,新的用法要理解,总有听不懂的对话,说不好的句子。有时候会觉得,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进步怎么这么慢?那种焦虑不甘心时不时会冒出来。但回头看看,从最初那个连字母表都背不顺的小孩,到现在能基本无障碍地阅读英文材料,能磕磕巴巴地和外国人聊几句,能通过英文获取更广阔的视野,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所以,我了解到的英文,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不是一堆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它更不是炫耀或者区分阶层的工具。它是一条条路径,通往不同的信息源、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它是我们和这个世界连接的一座桥梁;它是一个不断打磨的工具,越用越顺手,越用越能体会到它的强大魅力。学习它的过程,充满挑战,但也伴随着无数发现的欣喜和成长的乐趣。它渗透在我的生活里,阅读、影音、工作、旅行,甚至有时候梦里都会冒出几个英文单词。它让我更少地受限于中文的信息茧房,能看到更多元、更鲜活的观点和故事。

这大概,就是我,这样一个普通人,这些年跌跌撞撞、摸爬滚打之后,对英文的一点点,真实的了解吧。它还在路上,我也还在学。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