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可中文里的“小丑”,意思复杂多了。它不总是指马戏团里那个。更多时候,它是用来形容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一种,怎么讲,挺让人心酸的角色。比如,当你觉得自己拼命想做好一件事,结果搞砸了,或者你委曲求全,低三下四,别人看了只是看个乐子,甚至带着轻蔑,这时候你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像个小丑”。你看,“我不过是个跳梁小丑”,这话里哪有乐子?全是无奈和自嘲。这种“小丑”是演给谁看呢?有时候演给别人,有时候,也许是演给自己。
那么,这种带点悲凉、带点不甘、带点自我作践或者被人嘲弄的“小丑”,用Clown来翻译,总觉得差点意思。太热闹,太外放了。它内在的那种苦涩,Clown捕捉不到。
这时候,你得想想别的词了。比如Jester。宫廷Jester,弄臣。他们可不是只会摔跤、喷水那种。Jester往往有点文化,靠的是嘴皮子,是智慧,是讽刺。他们可以在国王面前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用玩笑的方式把真话说出来。莎士比亚的戏剧里就有不少这样的Fool(对,Fool也是个可以指小丑的词,但它更宽泛,可以指笨蛋,也可以指天真的傻子,或者像Jester一样装疯卖傻的人)。Jester的“小丑”属性,在于他打破常规,在于他的讽刺和批判。他的傻是表演出来的,他的清醒藏在傻气的面具后面。跟我们说的,那种因为生活所迫或者性格使然,不得已扮演“小丑”的人,也不完全一样。但至少,Jester比单纯的Clown多了点脑子,多了点锋芒。
还有Buffoon这个词。听着就有点,怎么说,粗俗?Buffoon更像是那种行为滑稽可笑,甚至有点愚蠢、粗鄙的人。可能不是故意表演的,就是天性如此,或者在某个场合表现得特别傻气。比如,一个政客发表了非常可笑、脱离现实的言论,你可能会说他是个Buffoon。这里的“小丑”感,更多是源于其自身的愚蠢或不得体,让人觉得可笑又可叹。
但是,如果我说一个人活得像个“小丑”,特别是指那种为了哗众取宠,不惜放弃尊严,做各种夸张甚至出格的事情的人,为了流量,为了关注, online offline 都一样,那种感觉,有时候,甚至有点像Joker。不是扑克牌那个Joker,是蝙蝠侠里的那个。那个Joker,他笑,他化妆,他做些常人无法理解的事,他带来混乱。他不是为了让人开心,他的“小丑”是病态的,是危险的,是隐藏在扭曲笑容下的疯狂。虽然我们日常说某个人像“小丑”,不一定有这么极端,但那种为了某种目的(哪怕只是可怜的关注)而表现出的脱离常轨、甚至有点吓人的状态,有时候确实能让人联想到Joker那种感觉。那种“笑着哭”,或者“哭着笑”的割裂感,那种表演下的真实或者虚无,跟中文里某些语境下的“小丑”是有点共鸣的。
所以,你看,简单一个“小丑”,扔到英语里,不是随便抓一个词就行的。得看,他是个什么样的小丑?他的“丑”在哪里?是外形装扮的滑稽,还是行为举止的荒诞?是天性愚蠢,还是故作姿态?是逗人发笑,还是让人心疼?是无伤大雅的表演,还是带刺的讽刺,甚至是暗藏恶意的疯狂?
如果是在马戏团,毫无疑问,是Clown。
如果是宫廷里靠智慧取悦君王的,那是Jester。
如果是行为粗鄙、愚蠢可笑的,可以用Buffoon。
如果是泛指做了蠢事的人,或者天真不知世事的傻子,Fool也是个选项。
如果想强调那种病态的、带来混乱的、笑里藏刀的“小丑”,Joker可能更贴切,虽然通常不是第一个想到的翻译。
但最难翻译的,恰恰是中文里最常用的那种,带点自嘲、带点悲凉、带点看客心态的那个“小丑”。你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为了所谓的“成功”或者仅仅是“不被淘汰”,放低身段,做出违心的事,说出讨好的话,那一刻,你觉得自己像个小丑。别人看你的狼狈,也许觉得好笑,也许觉得可怜,也许什么感觉都没有,只是无视。这种感觉,这种境地,用英文哪个词最准?有时候我想,可能没有一个单一的词能完全覆盖。也许得用一句话去描述,去解释那种复杂的境况和心态。 maybe "a pathetic figure", "someone making a fool of themselves", "acting like a clown" (这里的clown就不是指马戏团的了,而是clown as a verb/action, indicating foolish behavior).
说到底,语言啊,特别是这种带着丰富情感和文化背景的词,翻译过去从来就不是查个字典那么简单的事儿。它需要你去感受,去体会,去想想,在那种特定的情境下,目标语言里哪个词或者哪个表达,最能抓住那种,嗯,那种小丑的精髓。是表面的滑稽?是背后的心酸?还是某种扭曲的表演?得琢磨。得品。就像看一个真正的小丑表演,有时候,笑完了,心里却空落落的。那份空落,那个味道,才是最难翻译的吧。它藏在词的后面,藏在人的眼睛里,藏在生活里。所以下次再想“小丑用英语怎么说”,别急着说Clown,多想想,你想说的那个“小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小丑。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