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可语言这东西,哪儿是几张表格能框住的?“they”这个词,看着普通,用起来,门道可多了去了,藏着些挺有意思的弯弯绕。它不光是个标签,背后连接着我们怎么看人、怎么指代、怎么在话语里构建那个“不在场”但又“存在”的群体或者个体。
你想想看,我们为啥用代词?不就是为了图个方便,省得老是重复名字或者那些长串的称呼。比如你跟你朋友聊,说“小王和小李今天迟到了,小王和小李说是因为交通堵塞。”听着多别扭啊!这时候“they”就救场了:“小王和小李今天迟到了,他们说是因为交通堵塞。”你看,多顺溜。这里,“they”就干了它最本职的工作,指代前面提到的两个人,是复数。这是它最常见、最“符合教科书”的一面。人称代词的主格形式,因为它是句子的主语。
要是换个句子,“我看见了小王和小李。” 你接着想说看到他们在干嘛,就不能用“they”了,得用“them”。“我看见了他们在路边等车。” 这时候,“them”就是宾语,所以是宾格。再来,如果是他们的东西呢?“这是小王和小李的车。” 你会说:“这是他们的车。” 用的是所有格形容词形式“their”。如果那车就是他们的,你就说:“那车是他们的。” 用的是所有格代词形式“theirs”。你看,同一个指代对象(小王和小李),同一个词根,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位置和作用,词性还是代词,但具体形态跟着变。这不就活生生地展现了语法的规则,但不是死板的,而是动态的、为表达服务的。
但“they”的灵活之处,远不止于此。这些年,尤其是在英语母语者的使用里,有个现象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被接受,甚至写入了新的语法指南——那就是单数的“they”。
一开始,这用法主要是为了避免性别歧视或者简化表达。比如你说:“每个学生都应该带着他们的课本。” 以前呢,老派的语法会让你说“his or her textbook”,那多啰嗦啊!或者干脆用“his”,但显得不够全面。这时候,“their”作为单数指代“每个学生”(这里指代一个不确定性别的个体),简直是完美解决方案。它巧妙地避开了是男是女的问题,又保持了表达的简洁。这不就是语言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而自然演进的例子吗?它打破了“they”只能是复数的“铁律”。
后来,这单数“they”的用法,更是和身份认同紧密联系起来。对于一些非二元性别(non-binary)的人来说,用“he”或“she”来指代他们是不合适的,他们可能希望用单数的“they”来称呼自己。这时候,“they”不再仅仅是语法上的便利,它承载了个体的身份选择和尊重。你再问“they”是什么词性?它依然是代词,人称代词。但它能是单数的,能指代一个人。这多有意思!一个词,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它的使用边界也在拓展,它的意义也变得更丰富、更个人化。
对我来说,“they”这个词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这种灵活和某种程度的模糊。它不像一个具体的名词那样有明确的形象,它像是一个占位符,一个指向符。它指向的是“一群人”或者“一个单数的、可能性别不明或者不愿被界定性别的人”。它让你在使用的时候,脑子里得去回溯上下文,才能知道它到底指代的是谁。有时候这种模糊是故意的,比如你想泛泛地说“他们都这么认为”,这里的他们可能就指代一种普遍观点,具体是哪些人,并不重要,甚至可能模糊处理更好。
所以,“they”是什么词性的词?它是代词,人称代词。这是它的骨架,它的定义。但它的血肉,在于它在不同语境下如何被使用,如何指代,如何从一个纯粹的复数代词,演变成一个可以跨越单数和复数、跨越性别界限的灵活工具。它折射出语言的生命力,它不是死死的规则,而是一条流动的河,随着使用者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流向。
下次听到或者用到“they”的时候,不妨多品味一下。它不仅仅是语法书里的一个词条,它是沟通的桥梁,是身份的指代,有时候甚至是尊重和理解的体现。从主格到宾格,从复数到单数,这个小小的代词,承载着比我们想象的更多的东西。它是一个活着的词,在语法的框架里跳着灵活的舞步。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