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目标管理啊,听起来好像挺高大上的,公司里动不动就提这茬儿,好像上了这个“管理神器”,大家就都知道该往哪儿使劲儿了,劲儿也能使到点儿上。可我这些年瞧过来,遇到的、经历过的那些号称“目标管理”的东西,多一半儿都差点意思,甚至有些完全就是披着“MBO”皮的,骨子里头啊,压根儿不是那回事儿。要说到底啥“不属于”目标管理,那可太多了,随便拎几个出来,都够让人哭笑不得的。
首先,那种目标完全是单方面强制灌输下来的,没有任何协商,没有任何讨论空间的,绝对不是目标管理。真正的目标管理,核心之一是上下级共同参与,一起坐下来,就着公司的战略方向,掰扯掰扯,这季度、这半年、甚至今年,我们部门、我这个人,到底能做点啥,做到啥程度,才算给力,才能跟大部队的节奏对得上。不是说你想定多低就多低,也不是领导拍脑袋定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压下来。它得是个沟通、承诺的过程。你得理解为啥要定这个目标,领导得听听你觉得实现这个目标有哪些挑战,需要啥资源。那种开个会,领导往PPT上一指,“看见没,这就是你的目标,就这么定了,执行去吧!”——这叫啥?这叫下任务!这叫派指标!这跟流水线上告诉你螺丝拧几圈没啥区别,哪里体现了“管理”中的“人”和“激励”?一点儿没有自主性,一点儿没有认同感,做起来纯粹是为了交差,为了不挨骂,那种滋味儿,别提了。
还有啊,那种目标设得模糊不清,根本没法儿量化的,也根本就不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强调目标必须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你给我定个目标说,“提高团队协作效率”,或者“增强客户满意度”,甚至更离谱的,“提升企业影响力”!你说说,这咋衡量?用啥指标?“提高效率”,是开会时间缩短了算提高?还是项目周期变短了算提高?亦或是大家伙儿脸上笑容多了算提高?“增强满意度”,是投诉少了?还是表扬信多了?还是NPS(净推荐值)上升了?上升几点算“增强”?要是没个明确的、可量化的指标,这目标设了跟没设一个样儿,就是个空口号。到时候年中、年终盘点,领导说你没达到,你说你感觉自己特努力,效率提高老多了,大家配合也比以前默契,这不就是扯皮吗?目标管理不是玩儿虚的,它得让你知道方向在哪里,走到哪个点儿算完成,差多远要加把劲儿。那些“大而全”、“高大上”却无从下手、无法衡量的目标,纯粹是管理者懒政或者根本没想清楚的表现,跟目标管理强调的务实和可操作性差得远了。
再者,那种只盯着你的过程,对你事无巨细地微观管控,生怕你闲下来,而不是看你最终结果达成如何的,也绝对不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核心是结果导向。我把目标领了,路径是我的事儿,只要不违法违规,不影响别人,我怎么实现是我的自主权。有的领导,美其名曰“关注过程”,实际上就是不信任,就是想当监工。今天问你进度到哪儿了,明天问你具体怎么做的,后天又跑过来给你“指导”一下,让你按他的老方法来,完全无视外面世界变了,技术进步了,有更高效的方式了。他们要的不是你把事儿做成,而是你按照他设定好的轨迹走,每天看起来都很忙,工位上坐得笔直,加班到很晚……可到头来,目标没达成,或者效率低下,他们还觉得是你不够努力。这完全本末倒置了。目标管理信任员工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认为只要目标清晰、资源到位,过程中的自我管理才是关键。那些把员工当成机器零部件,只管拧螺丝的,请别玷污“目标管理”这四个字!
还有一种特别让人泄气的情况,就是目标定下了,写得条款清晰,数字漂亮,可一旦外部环境或者内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目标就跟个铁坨坨一样,死活不调整。市场突然萎缩了,竞品出了个王炸,公司战略方向微调了,你负责的产品线被砍了,但你年初定的那个销售目标、用户增长目标,纹丝不动地杵在那里,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的目标管理是有弹性的,它不是刻在石头上的,而是刻在沙盘上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演变进行动态调整、修正甚至废止。那些抱残守缺、不知变通的“目标”,根本无法指导实践,只会制造焦虑和形式主义。你为了完成那个不合时宜的目标,可能要去采取一些非常规甚至饮鸩止渴的手段,结果反而对公司造成损害。这哪是管理,这是蛮干。
最后,那种目标设定完全变成一种纯粹的形式,跟实际的工作内容严重脱节,跟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完全不挂钩的,更是彻头彻尾的假货。我们公司以前就搞过一阵,每个人都被要求写KPI,写得贼详细,又是定性又是定量,折腾半天。结果呢?一到年终考核,评优、涨薪、发奖金,看的是领导印象分、资历、是不是跟领导走得近……跟你年初写在纸上的那些目标,压根儿就没啥关系!或者关系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计。那你说,我们费劲巴拉定目标是为了啥?就为了HR的报表上那个“目标设定率”好看?为了给高层汇报时能说我们“推行了目标管理”?这种“目标”失去了它最核心的驱动力——激励和导向作用。它没法儿引导行为,没法儿激发潜能,没法儿形成合力。大家心里都门儿清,目标就是走个过场,于是敷衍了事,随便写写,反正写得再好也没用,写得再烂也无所谓。这不就是把一个好端端的管理工具,玩儿成了空洞的仪式吗?
所以啊,说来说去,不属于目标管理特征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那些违背了目标管理核心理念的行为和现象:缺乏沟通协商的强制性、模糊不清无法衡量的空泛性、过度干预过程而忽视结果的监工思维、不知变通缺乏弹性的僵化,以及与实际工作和激励脱节的形式主义。它们可能披着目标管理的外衣,但本质上是官僚作风、管理无能或者只是玩儿概念。真正的目标管理,是让每个人都清楚方向,有奔头,知道自己的努力会带来什么,并且能自主自律地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它不是紧箍咒,而是指南针,还得是能根据天气(环境变化)调整方向的那种。那些不是指南针,而是镣铐或者装饰品的玩意儿,通通不属于目标管理。一点儿都不!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