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很多时候,我们回忆一个时间点,脑子里冒出来的画面,就是过去进行时。你问我去年夏天你在干嘛?我可能会说,哦,去年七月,我 正在准备一个挺重要的考试,每天窝在图书馆,窗外蝉鸣 聒噪得人心烦,但大家 都闷头写写画画。你看,说的就是当时那个状态,那种持续着的紧张和压抑。不是考完了怎么样,而是考前的那段日子,是怎么过的。
或者,更生活化一点的。上周六晚上十点,你在干嘛?我?我 正瘫在沙发上看老电影呢,手里 还拿着半个啃剩的苹果。窗外隐隐约约 能听见 楼下小广场上,大妈们 正跳广场舞放的音乐。那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片场景,一种氛围,一种“正在发生”的状态拼贴。
有时候,过去进行时描绘的是一种背景,而另一个更突出的动作突然闯入。比如,我 正沿着河边慢慢走着,享受那难得的宁静,结果手机突然响了,打破了所有思绪。这里的“正走着”就是背景,是那个持续的状态,手机响是那个瞬间发生的、更短促的动作。要是没有前面那个“正走着”,后面那个电话响,感觉就没那么突兀,没那么戏剧性了。
还有那种,描述两个或多个动作同时进行。我记得大学时,我 在宿舍里写论文,室友 在戴着耳机听摇滚,另一个室友 正趴在床上跟女朋友煲电话粥。每个人 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但那个画面是同时展开的,是好几条进行中的线索交织在一起。那种嘈杂又和谐的景象,只有用过去进行时来描述,才最贴切。
有时候,过去进行时甚至能带点未完成的遗憾或者被打断的意味。她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 正准备跟她说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注意,“正准备”,这件事还没说出口,就被电话打断了。或者,我们 正朝着山顶攀登,眼看胜利在望了,突然天气急转直下,只能作罢。那个“正朝着攀登”,是不是就带着一股未完成的劲儿?
语言真是奇妙,一个“正在”挪到过去,就能锁住时间流动的某一刻。它不像过去完成时那样,强调某个动作在过去某个时间点已经结束或者完成;也不像一般过去时,只是陈述某个动作在过去发生过。过去进行时,它强调的就是那个“过程”,那个“持续的状态”。我 当时正经历着一段艰难时期。这话听着,是不是比“我当时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更感觉时间长,更感觉深陷其中?后者只是说这件事发生了,前者则描绘了你陷在那个泥沼里的状态。
它还能用来描述过去某段时间内重复发生的动作或习惯,但通常会带点感情色彩,比如厌烦或者惊奇。那会儿,他 每天晚上都去酒吧。当然,我们用一般过去时说“他过去常去酒吧”也可以,但“他 每天晚上都去酒吧”这种说法,是不是更强调那个重复,听起来更像是一种描述事实的状态,或者说话人带着一丝观察者的不解?特别是加上时间状语,像“整个暑假,他 都在打游戏”,那种感觉就出来了,持续性,甚至带点无所事事的味道。
描述天气啊、环境啊,过去进行时也特别好用。我们到的时候,雨 正哗啦啦下个不停,风 也刮得呼呼作响。整个小镇 笼罩在一片灰蒙蒙中。你看,全是进行时,把那个恶劣天气的场景立体地呈现出来了。
有时候,过去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放在一起,能形成有趣的对比或者因果关系。她 一直在等他(进行时,持续的状态),直到最后决定不等了(一般过去时,决定这个动作发生)。我 正专心致志地工作(进行时,当时的投入状态),没注意到时间过得飞快(一般过去时,没注意到这个结果)。
学语言,有时候就是学这些细微之处的表达。理解了过去进行时,你就更能把握住时间在语言里的那种流动感和切片感。它不是简单地记录过去,而是在过去的长河里,截取某个片段,告诉你,瞧,那一刻,一切 正发生着 呢。它饱含画面,饱含情绪,饱含未尽的可能。所以,下次想描述过去某个特定的时刻,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当时一切是什么样子,记得用上你的过去进行时。去捕捉那些“正”在流淌的时间切片吧。那里面藏着许多鲜活的记忆和细节。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