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0人回答
5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0 11:21:55
188****3100
2025-05-10 11:21:55

你想想看,在一个理工科氛围浓厚的校园里,外语学院那栋楼,总透着股不一样的气息。不是说它有多特别,可能就是那种,怎么说呢,有点儿“文艺”或者“非主流”的味道?我们那时候,教学楼是老楼,走廊里总是回荡着大家跟着复读机或者录音带里嘶啦嘶啦练听力的声音,或者英语角里那种夹杂着各种口音的尴尬交流。那些场景,现在想起来,还挺有画面感的。

在那里,我们不仅仅是学英语、学日语、学法语(后来好像还开了别的语种?记不清了,我就知道这几个老的)。学语言本身,那是基本功。但更重要的是,你在那个环境里接触到的东西。那些老师们,哎呀,说起来真是形形色色。有的老教授,板书写得比机器还漂亮,讲课一丝不苟,但私底下可能有点儿小傲娇。有的年轻老师,充满了热情,能把一堂枯燥的语音课讲得活色生香,甚至能跟你聊聊电影、音乐什么的,感觉不像师生,更像朋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肯定是有的,哪里都一样,但总有那么几位,是真的能让你觉得,嗯,这老师,牛!他们教会你的,远不止课本上的知识,是那种对语言的感悟,对背后文化的理解。

外语学院的生活,其实挺简单的。上课,泡图书馆(我们那小小的外语学院资料室,虽然不大,但当年找资料还是得去那儿),参加点儿学生会活动,或者就是跟三五好友窝在自习室里背单词,或者在食堂门口的花坛边上扯淡。那会儿没那么多花哨的东西,日子过得慢悠悠的。你会为了准备一场演讲比赛紧张得手心冒汗,也会为了期末考试抱着厚厚的语言学教材啃到怀疑人生。那些瞬间,现在回想起来,都特别真实,特别有温度。

对了,教学模式嘛,我觉得挺传统的。主要是听说读写,外加一些专业课,比如语言学、文学史啥的。但关键在于,老师怎么教,你又怎么学。好的老师能点燃你的兴趣,让你觉得学外语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但如果你自己不用功,再好的老师也没辙。我记得有门课,老师要求我们每天都写一篇小短文,不管写什么,就练笔头。刚开始觉得烦,但坚持下来,发现真的很有用。还有口语课,老师会想各种办法让我们开口,哪怕说得磕磕巴巴,那种鼓励还是很重要的。

我们外语学院出来的毕业生,去向挺广的。有的去当老师了,有的进了外企,有的考了研,有的去了政府部门,甚至还有去创业的。那时候大家外语都还行,但真正拉开差距的,是你的综合能力,你的沟通能力,你的 adaptability(适应能力)。外语学院给了我们一个基础,一个看世界的窗口,但最终能走多远,还得看自己。它教会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跨文化的视角,这玩意儿,有时候比具体掌握多少个单词句型要重要得多。

可能有人会觉得,工程大学办外语学院,是不是有点儿不务正业?或者觉得外语学院在里面是个“非主流”的存在?我倒觉得,这恰恰是它的特别之处。在那样一个强调严谨逻辑和具体技术的环境里,外语学院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维度,一种人文的气息。它让校园不那么单调,让学生们有更多元的选择和交流的机会。想象一下,一个学机械的同学,可能因为外语学院的某个讲座或者某个活动,对另一种文化产生了兴趣,这不也是一种很棒的碰撞吗?

说到校园生活外语学院自己的活动其实挺多的。各种语言类的比赛、文化节、讲座什么的。虽然规模不大,但大家参与度挺高。那种小圈子的氛围,反而让人觉得更亲近。你会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练口语,一起看原版电影,一起吐槽某个变态难的阅读理解。这些,都是在外语学院留下的独家记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事情都那么完美。有时候觉得课程设置不够新颖,有时候觉得跟外面学校比起来资源不够丰富。但想想,哪个学校没有自己的问题呢?重要的是,你在那里得到了什么,付出了什么。那些年里,我们从懵懵懂懂的少年变成了初窥门径的青年,不仅仅是外语水平提高了,更是心智上的一种成长。

现在回头看,那个挤在工程大学里的外语学院,就像一个有点儿遗世独立的小世界。它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温度。它不是那种光芒万丈的顶尖学院,但它扎扎实实地培养了一批批毕业生,让他们带着外语这个工具和一种不同的视角,走向了各自的未来。那些日子,在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真的,挺好的。不是那种官方的“好”,是那种有点儿絮絮叨叨、带着个人情绪的“好”。嗯,就是这样。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