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问我,做职业选择的时候首先需要什么? 哎呀,说白了,需要你先跟自己,好好儿、彻底地、不带一丝遮掩地,较劲一场。没错,就是较劲。跟那个被外界声音裹挟的自己,跟那个被各种“应该”勒住脖子的自己,跟那个甚至不太敢承认自己“不知道想要什么”的自己,较个劲。
这第一步,它不落在外面的世界里,不落在那些光鲜亮丽的招聘网站上,甚至不落在你厚厚的专业课本里。它深深地扎根在你的心窝子、你的脑子里,那个最最隐秘的角落。得先把那个地方的噪音滤干净,把那些杂七杂八、似是而非的念头理清楚。就像收拾一间乱得没法下脚的屋子,你不先把那些碍事儿的东西搬开,擦干净蒙尘的窗户,你怎么知道阳光应该从哪个方向照进来?你怎么知道自己真正想把什么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你看啊,太多人做职业选择,像是在商场里瞎逛。看人家穿什么好看,自己也想试试;听导购吹得天花乱坠,就稀里糊涂刷了卡。结果呢?回家往衣柜一塞,可能就再也没拿出来过,或者穿着别扭得要死。为什么?因为你没搞清楚,你自己是个什么“款”的人,你衣柜里已经有了什么,你真正缺的是什么,你穿着什么走出门,才觉得自在、舒展,甚至有点儿神气。职业选择也是一样。
那这场“较劲”具体得较什么呢?首先,得敢问自己那个听起来有点儿傻、但要命的问题: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是你妈觉得你该是啥样,不是你同学看上去是啥样,是你,抛开所有标签和期待之后,那个光溜溜的你。你的优势是什么?不是简历上写的那几个证书,是你干啥事儿,上手就是比别人快那么一点儿,或者钻研起来就是不觉得累。你的软肋呢?别怕承认,就是那些你逃避的、让你感到力不从心的、甚至有点儿羞于启齿的东西。知道自己的软肋,比知道十个优点都重要,因为它告诉你,哪些路可能一开始就走不通,或者走起来异常艰辛,得有心理准备。
再往下挖,挖挖你的价值观。这玩意儿虚吗?不虚!它是你做决定的底层代码。你是把稳定看得比天大,宁愿波澜不惊地过一辈子?还是骨子里就带着点儿冒险因子,总想去没去过的地方折腾折腾?你是觉得赚钱是王道,数字涨了比啥都让人有安全感?还是更在意这份工作能不能让你成长、能不能让你开心、能不能让你觉得自己在创造点儿什么有意义的东西?这些问题,得刨根问底地问自己。别怕这些“底”挖出来跟你原来设想的不一样,甚至有点儿“不合时宜”。这恰恰是真实的你浮出水面了。
还有,你的兴趣。别把它想得太高大上,觉得非得是什么能拿去参赛、能变现的爱好。有时候,它可能只是你在某个下午,一个人待着,不觉得无聊,反而挺来劲儿干的事儿。是看各种奇奇怪怪的书?是捣鼓代码?是琢磨怎么把一张白纸变成一幅画?还是喜欢跟人聊天,听别人的故事,帮人解决点儿小麻烦?这些星星点点的小乐趣,它们像路边的野花,不起眼,但如果你停下来看看,闻闻,它们可能正指向一条,走起来没那么累的、甚至能给你带来滋养的路。而那些你只是“觉得应该”去做的、强迫自己去碰的东西,哪怕看上去再光鲜,也像穿了双不合脚的鞋,每一步都硌得慌。
这个“较劲”的过程,往往是孤独且有点儿痛苦的。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优秀”,或者一直以来追逐的东西,其实根本就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你得承受这种自我怀疑,这种迷茫,甚至可能跟身边人的期待产生冲突。但这太重要了。你不经历这场内部的清扫和重塑,外部再多的机会、再多的建议,都只会让你更加混乱。你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你手里拿着锯子,看什么都想锯。但你得先知道,你到底想造个什么东西,你需要什么工具。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问题,做职业选择,首先需要什么?不是赶紧投简历,不是四处打听哪个行业吃香,更不是人云亦云地追逐所谓的“风口”。是先回到自己内在的基点,把那个自我认知的锚,深深地、稳稳地抛下去。得想清楚“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仅仅是工作)”。这个过程,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捷径,需要时间和诚实。当你对自己有了相对清晰且坚定的认识,再去抬眼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些纷繁复杂的选项,才不会让你眼花缭乱,你才能凭借那个内在的“指南针”,找到那个,或许不能保证你大富大贵,但至少让你觉得,啊,这就是我呀,的那条路。这是一切的开端,也是最最需要花力气去完成的第一步。磨刀不误砍柴工,而这把刀,是向内看向内磨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