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后来长大了,以为能摆脱这东西,结果发现它换了张皮,继续在生活的各种角落里蹦跶。打游戏?有高分榜啊,为了那点虚荣,多少个夜晚不睡觉,就为了把自己的名字往上挪那么一丢丢。你看那些电竞选手,那得分,每一分都是汗水和操作的结晶,甚至是职业生涯的缩影。他们为了那比赛分数,简直是把自己的人生都押上去了。
说到分数,我还想到音乐。音乐也有score,但那个score跟考试游戏里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音乐的score是乐谱啊,是作曲家写下来的“密码”,告诉演奏者这里该怎么弹,那里该怎么唱。那些密密麻麻的小豆芽,各种记号,组合起来就是一段旋律,一种情绪。这score不是用来评判谁高谁低的,它是创作和演绎的基础。没有这个score,很多复杂的音乐作品根本没法呈现。不过,同样的score,不同的人演奏出来,感觉也完全不一样。有的演绎得分高,能把谱子里的灵魂都挖出来;有的就平平无奇,好像只是在完成任务。你看,即使是同个词,在不同领域里,味道和意义就千差万别了。
还有呢,现在这个时代,啥都数字化,啥都要量化。你的信用分数,你的消费得分,甚至你发个朋友圈有没有人点赞,好像都能算个隐形的社交分数。有时候我就觉得挺魔幻的,我们好像活在一个巨大的计分系统里,一举一动都在被无形地打着分。这种感觉挺微妙的,一方面,有些分数确实能带来便利,比如信用分高了贷款容易。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焦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得分不够高,是不是就被这个社会“减分”了?
说到分数,我脑子里立刻跳出中学那会儿,每次考试发卷子,手心都是汗。不是怕考不好回家挨骂,更多的是那种跟同学比拼的压力。你看ta考了多少,我考了多少,就这么赤裸裸地摆在那儿。那时候的分数,好像就是你的价值体现,考好了走路带风,考砸了恨不得钻地缝。这种经历,估计好多人都有吧?那种被分数定义的感觉,其实挺不健康的。但没办法,当时的教育体制就是那样,分数至上。
当然,分数也不是完全没用。它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衡量标准,告诉你掌握知识的程度,或者在某个游戏里的水平。没有分数,很多事情就没法进行,比如大学录取,比如职业比赛排名。它是一种规则,一种秩序的体现。但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过度依赖这个分数了?是不是忘了分数背后更重要的东西?
比如学习,真正的目的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拓宽视野,而不是为了那个考试分数。但现实中,太多的人本末倒置,为了分数刷题,为了分数死记硬背,结果高分低能,或者厌倦学习。那分数还有意义吗?也许有,它让你过了某个门槛,但代价是什么?
再比如工作,年终考核,KPI,这不就是变相的工作得分吗?为了达到那些指标,有时候不得不做一些违心的事情,或者牺牲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健康,比如陪伴家人的时间。那些漂亮的业绩得分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苦和无奈?
人生的分数,更难说清了。有人觉得赚的钱多,地位高,就是高分人生。有人觉得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活得开心,才是真正的高分。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价值观。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分标准。你想想,就算你是某个领域的得分王,在家庭关系上可能是个失败者,在个人健康上可能是个低分选手。那你的“总分数”是多少呢?没人知道,也没法算。
所以我觉得吧,对待scores,得有个清醒的认识。它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参照物,它反映的是某个特定维度上的表现。但它不是全部,更不能用来定义一个人,或者度量人生的价值。太执着于分数,容易迷失方向,被数字绑架。偶尔看看分数,了解自己的位置,然后继续努力,也许是更好的态度。
那些只盯着分数不放的人,说实话,挺可怜的。他们错过了过程中很多美好的东西,错过了那些无法量化的体验和成长。真正的成长,真正的收获,往往是分数体现不出来的。比如你解决一个难题时的 Eureka 时刻,比如你和队友一起拼搏赢得比赛时的激动,比如你帮助别人时内心的温暖。这些东西,怎么打分?没法打。
我宁愿去做一个“低分”但有趣、有深度、有温度的人,也不想成为一个高分但乏味、空虚、冷漠的机器。当然,如果能做到高分又活得精彩,那是最好不过了。但如果必须选,我选后者。
你看,一个简简单单的scores,能扯出这么多东西。它藏在课本里,藏在游戏机里,藏在手机App里,甚至藏在你和别人的眼神交流里(有没有一种默契的得分?哈哈)。它像一面镜子,有时候照出你的努力和成就,有时候也照出你的不足和压力。但别忘了,镜子只是镜子,它反映的只是一个侧面,不是全部的你。别让那个数字绑架了你的人生。活出自己的节奏,追求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那才是最关键的。至于分数?随它去吧,它只是生活里无数小点缀中的一个而已。别太当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