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建筑老八校和新八校
建筑老八校和新八校
0人回答
4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0 11:02:15
188****3100
2025-05-10 11:02:15

老八校,哎,那是个时代的印记啊。清华、同济、天津、东南、重庆、哈工大、西安建大、南京大学——数来数去就这八个。那会儿,这就是金字招牌,是多少人挤破头想进去的地方。为什么?基础扎实,这是最大的特点。结构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一水的硬课,没商量。画图更是基本功,丁字尺、三角板、鸭嘴笔,还有那股子硫酸纸、墨水混合的味儿,现在想想都觉得亲切。那时的老师傅们,很多都是从苏联回来的,或者亲历了国家大规模建设的,讲课带着一股子严谨,不容置疑。他们教的不光是画图、设计,更多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逻辑,一种工程的理性。从这里出来的学生,上手快,特别是去设计院,做施工图,那真是一把好手,基础打得牢,心里有底。

你想想,我们刚入行那会儿,手里拿个老八校的文凭,腰杆都硬三分。甲方,同行,招聘单位,一看你的母校,嗯,知道底子不会差。那种光环,现在回不来了。当时,去这几个学校,尤其头几个,简直就是建筑师这条路的敲门砖。学长学姐遍布天下,资源什么的,自然就来了。它的体系是稳定的,成熟的,培养出来的人,也带着一股子相似的气质——能吃苦,肯熬夜,对技术有敬畏。

但是,时代变了啊。城市发展得太快,快到你根本来不及反应。设计不再只是画个房子,它跟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全搅和在一起了。参数化设计、BIM、数字建造、景观、室内、策展、运营……新东西层出不穷。老八校虽然也在改,也在追,但船大难掉头,总有些惯性。

就在这时,一些别的学校的建筑系开始冒尖了。不是说他们以前不行,只是没被放进那个“八校”的框框里。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深圳大学、武汉大学,还有那两个艺术院校——央美、国美,当然,华南理工也一直很强,有人也把他们归到“新八校”里。这个“新八校”的名单,其实没那么固定,不像老八校那样板上钉钉,它更像是一种大家约定俗成的说法,代表的是那批设计有特色、创新敢突破、或者跟时代结合得更紧密的学校。

这些“新八校”,路子往往野一些,不是贬义,是说他们的教学模式、关注点更多样化。比如说央美国美,他们的建筑系就带着浓浓的艺术味儿,强调空间体验、形式探索,学生的作品往往更有表现力,更天马行空。深圳大学,跟深圳这座城市一样,充满了锐气实践精神,贴近市场,贴近前沿。浙大、武大、湖大这些综合类大学里的建筑系,可能更容易跨学科合作,跟计算机、跟艺术、跟管理搭上边。他们的老师可能构成更多元,有海归背景的,有自己开事务所的,带来的是不一样的视野和方法。

所以,现在你再看,这个行业的生态丰富多了。老八校出来的,很多去了大型设计院,或者体制内的单位,他们是行业的骨干,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石。而新八校(或者说那些“新锐”院校)出来的,可能更喜欢去小型设计工作室,或者跨界公司,做一些更有实验性、更个人化的项目。他们带来的可能是新的设计语言,新的技术应用,新的实践模式。

你说哪个更好?这根本没法比,也没必要比。就像你问中餐西餐哪个更好吃一样,看你想要什么。想要扎实的基础功、严谨的逻辑思维、庞大的校友网络?去老八校。想要更自由的设计表达、更快的对新技术的掌握、更跨界的视野?也许“新八校”更适合你。

但这几年最让人头疼的是什么?是内卷。不管哪个学校,都卷得厉害。以前可能老八校的光环能让你少走点弯路,现在?不好说。文凭是块敲门砖,但进去之后,拼的还是你的能力,你的热情,你能不能真的拿出东西来。我见过老八校毕业但眼高手低,画图一塌糊涂的;也见过非老八校,甚至压根儿没学建筑,但因为对空间有感觉,自学成才做得特别棒的。

所以,与其纠结老八校还是新八校,不如想想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样的建筑,想成为什么样的建筑师。学校给你的是一个平台,一个起点,但路还是要自己走。那些在设计院熬夜画图的老八校师兄,和在小工作室捣鼓参数化模型的“新锐”学弟,都是这个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个江湖,早就不是凭着一个名校文凭就能横着走的时候了。它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能力老八校是过去的辉煌和扎实的底蕴,新八校是未来的可能性和多元的探索。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了当下中国建筑教育和实践的图景。挺有意思的,不是吗?

最终,回到最开始那个场景,当一个年轻人在我面前展开他的作品集,眼神里带着对这个行业的渴望和迷茫时,我最想看到的,不是他毕业证上的学校名字,而是他作品里透出的那份热情,那种解决问题的思路,那种哪怕跌倒无数次,也想把房子盖好的劲头。这玩意儿,哪个学校都能学到,也哪个学校都可能学不到。关键看他自己。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