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看,春节,Chinese New Year,这个词儿一出来,你脑子里闪过的是什么?是某年某月某日那个孤零零的日子吗?肯定不是!对我来说,春节啊,它不是日历上一个冰冷的方块,它是一大堆东西搅合在一起的:是年底单位忙疯了但心里却揣着点盼头的那股劲儿;是抢火车票、汽车票,跟全国人民一起搞“人类最大规模周期性迁徙”的那种壮观又有点心酸的场面;是回到家,扑面而来的那种熟悉的、混杂着油烟味、消毒水味(车站里)、年货味儿的空气;是围着桌子,听着七大姑八大姨东家长西家短的吵闹声和欢笑声;是窗外时不时响起的鞭炮声,震得玻璃嗡嗡响;是地上铺着红纸,桌上摆着瓜子糖果,电视里放着春晚那种固定的背景音……
它是一个时间段,更是一个氛围,一个整体的体验。用“on January 22nd”或者“on Lunar New Year's Day”——如果你特指大年初一那一天的话,没毛病,完全可以。但你说“at Chinese New Year”,那感觉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它说的是“在春节这段时间里”、“在春节这个节点上”、“在春节这个大环境之下”。
你想想,“at Christmas”,老外也是这么说对吧?Christmas Day是12月25号,你可以说“on Christmas Day I got a present”,但更普遍的是“at Christmas we usually visit family”或者“what are you doing at Christmas?”。这里的Christmas,它不光指25号那天,它指的是圣诞节前前后后那几天,甚至是整个十二月份弥漫的节日气氛。是圣诞市场、是圣诞树、是各种派对、是商场里的圣诞歌曲……它是一个“场”,一个“景”。
春节不也一样吗?它太庞大、太复杂了,不是一个简单的日期就能概括的。从小年开始,大家就开始忙活了,杀猪宰羊(以前),打扫屋子,置办年货,里里外外焕然一新。除夕是高潮,吃年夜饭,守岁。大年初一是正式新年,拜年。然后初二回娘家,初三赤口不拜年,初四迎神,初五破五送穷,初六马日,初七人日……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你看,它横跨了至少半个月!这哪里是一个点(on)能框得住的?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时间区域(at)。而且,“at”这个介词,它除了表示时间,还表示地点,对吧?“at home”、“at the party”、“at the station”。用在时间上的时候,“at Chinese New Year”是不是也隐隐地带着点“在春节这个‘地方’/‘情境’里”的意思?你不是孤立地踩在日历上的某一天,你是身处在那个热气腾腾、人来人往、鞭炮齐鸣、饺子飘香的“春节场域”之中。
对我来说,用at,特别有画面感。它不是“在某一天”发生了什么,而是“在春节这个整体时间里”,你经历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比如,“At Chinese New Year, everyone goes home.”——这不是说所有人在大年初一那天集体行动,而是指在春节这个时段,大家都会踏上回家路。或者“What do you eat at Chinese New Year?”——你不会只在大年初一吃特定的东西,而是整个春节期间,餐桌上的食物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年味儿。饺子、年糕、各种炸物、丰盛的硬菜……这些构成了“at Chinese New Year”的饮食文化。
语法书上那些条条框框啊,有时候真不如你用心去感受来得真切。你去感受一下on Chinese New Year's Day,想象一下你孤零零地站在日历上的大年初一那格子里,是不是有点单薄?再感受一下at Chinese New Year,是不是瞬间觉得被各种声音、气味、色彩、人情世故给包围了?那种热闹劲儿、那种烟火气儿,都通过这个小小的at给传递出来了。
而且,at,它也表示一个特定的时刻,比如“at midnight”(在午夜)、“at dawn”(在黎明)。虽然春节是一个节日,但它也像是一个巨大的、全民共享的“时刻”——一个辞旧迎新的重要节点。在这个节点上,所有人都停下脚步,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与家人团聚,进行各种仪式。从这个意义上说,“at Chinese New Year”捕捉到了这个“节点”的意味,一种凝聚了无数情感、习俗、记忆的特殊时刻。
我记得以前有次跟一个外国朋友聊天,说起春节。我下意识就用了“at Chinese New Year”。他问我为什么不用“on”。我当时磕磕巴巴地解释什么“period”啊“festival”啊,我自己都觉得没说透。后来我琢磨,其实不仅仅是语法上的时间段概念,更是我们中国人对春节这个概念的理解。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日子”,它是一整套生活方式的切换,是一场盛大的、持续性的集体行动和情感爆发。它是一个“being at”的状态,你身在其中,你参与其中。
用on,感觉像是从外面指着日历上的一个点。用at,感觉像是自己就站在那个点的正中央,或者说是被那个点(其实是点延伸开来的一个区域)给罩住了。它更个人,更沉浸,更符合我们体验春节的方式。
当然啦,你非要抠字眼,说春节有它的起始日期,是个特定的节日,用on也没错。但我总觉得,从约定俗成的英语习惯,从更能传达那种“年味儿”和“整体感”的角度来看,at就是那个更地道、更贴切的选择。它不是语法书上死板的规定,它是语言在长期使用中自然形成的,带着点文化烙印和情感温度的选择。就像你不会说“I am on home”,你会说“I am at home”,因为“home”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感觉、一种状态。春节,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home”的状态,一种只有在这个特殊时期才能感受到的归属和圆满。
所以啊,下次你再碰到“at Chinese New Year”,别只把它当成一个冰冷的语法知识点。去感受它背后蕴含的那个时间段、那个氛围、那个团聚、那个年味儿。你会发现,这个小小的at,承载的东西可多了去了。它不仅仅是回答了“什么时候”,它更是在说“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在什么样的感受里”。而这个情境和感受,就是我们刻骨铭心的春节啊!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