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这个问题啊,当年可真是个魔咒,高考志愿填报那阵子,耳朵里嗡嗡的全是这个。好像学校就分两种:一本和非一本。非一本里呢,又急着分出个二本、三本来,生怕沾上那个“三”字就低人一等似的。我家那会儿,七大姑八大姨的,电话里头问的头一句,准是“你考得咋样啊?能上一本不?”。接下来的追问,就带着那么点小心翼翼,或者说,是打探军情似的味道:“那……那个河池学院,它是几本啊?”
说实在的,那会儿我对河池学院的全部认知,可能就停留在地图上广西的某个角落,以及招生简章上那几张P得有点失真的校园照片。脑子里来来回回过滤的,就是各种网上论坛里鱼龙混杂的信息,还有一些过来人(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过来人)言之凿凿的断言:“那个啊,就是个二本!” 有的说得更狠:“哎呀,也就那样吧,勉强算个二本。” 甚至有人直接贴标签:“那不就是个三本嘛!” 听得人心烦意乱,感觉自己辛辛苦苦十几年寒窗,最后的归宿,竟然要被这样一个简单粗暴的标签给定义了。
那时候,我们这代人,或者说,我们这一批高中毕业生,特别容易被这种“几本”论给绑架。好像一本就等于光明大道、前程似锦;二本就凑合,得看专业;三本嘛,就有点“野鸡”的味道了,得咬牙复读或者怎样。很少有人真的去关心,这所学校的专业特色是啥?师资力量究竟如何?校园文化怎么样?所在地是啥样?大家盯着的,就那个教育部或者某些机构划定的,那个冷冰冰的“批次”。河池学院,在大部分省份的招生简章里,它赫然列在本科第二批次。所以,按照最官方、最普世的划分标准,它就是一所二本院校。
但“是几本”真的能说清一所学校的一切吗?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全部吗?
带着忐忑,或者说,带着一丝不甘和自我安慰,我最终还是踏进了河池学院的校门。第一眼,嗯……怎么说呢,不像那些大城市的重点大学,没有那种高楼林立、气势恢宏的感觉。校门可能就那么回事,宿舍楼有点旧,食堂永远人满为患。南方的湿热扑面而来,空气里带着植物和泥土混合的味道,偶尔还有一股莫名的发酵味儿。当时心里咯噔一下,是不是真如某些人说的那样,二本就是这个样子?是不是我的大学四年,就要在这有点局促、有点陈旧的环境里度过了?
但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我开始看到了这个校园不一样的一面。硬件上也许比不过财大气粗的学校,但这里的树特别绿,特别多,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南方植物,郁郁葱葱地把整个校园都快淹没了。雨季一来,那种潮湿、那种绿意,简直能滴出水来。夏天的傍晚,在操场上散步,能听到各种虫鸣蛙叫,远处喀斯特山峰的轮廓在暮色中显得影影绰绰。图书馆不像有些名校那样富丽堂皇,但总有那么几个角落,坐满了认真看书的人。教室里,有的老师普通话带着点家乡口音,但讲到专业问题,却能深入浅出,甚至激情澎湃。他们不像T大P大那些“名师”那样光环耀眼,但他们可能更接地气,更愿意和学生交流,甚至愿意花时间辅导那些学习吃力的学生。
我的同学们呢?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都是和我一样,曾经纠结于“几本”标签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我们一起吐槽食堂的饭菜,一起为了期末考试而死磕,一起组队打游戏,一起在某个燥热的夏夜光着膀子在宿舍里吹牛。大家身上都有着那种普通、那种真实,没有太多精致的利己主义,多的是一种朴素的善良和对未来的憧憬。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比那个“几本”标签重要得多的东西——青春的活力、对知识的渴望、对友谊的珍视。
在河池学院的四年,我参加了各种奇奇怪怪的社团,尝试了并不擅长的学生工作,第一次真正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第一次自己规划未来。我发现,无论是几本,大学提供的平台都是类似的: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社团活动、各种讲座、认识不同的人。关键在于,你自己怎么去利用这个平台。你可以选择躺平,混个毕业证;你也可以选择折腾,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可能性。那个“几本”标签,在帮你推开一扇门的时候,可能有点作用,但门后的路怎么走,全看你自己。
毕业找工作那会儿,“几本”的问题又一次冒了出来。一些大城市的知名企业,可能筛选简历的第一步,就是看学校的“批次”或者“985/211”的光环。这时候,河池学院这个名字,或者说它“二本”的属性,确实会让一些门槛显得高不可攀。心里难免泛起一丝苦涩,感觉自己又一次被那个讨厌的标签给限制了。
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这不是全部。面试的时候,比起你是几本毕业的,面试官更关心你大学期间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实践经验?遇到问题怎么解决?你的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学习能力如何?我那些在学生会熬过的夜、参加的比赛、考过的证书、甚至是在社团里组织活动和人打交道的经历,开始发挥作用了。我的“二本”学历,在很多时候,只是敲门砖,而能否进门、能否走远,拼的是真本事和综合素质。
我见过从所谓“一本”名校毕业但眼高手低、啥也干不了的同学;也见过像我一样,从“二本”甚至一些地方普通院校毕业,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学习,最终在各自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朋友。回头看,那个当初被我们看得无比重要的“几本”标签,在走出校园几年后,仿佛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重要。它只是你人生某个阶段的一个起点标记,而不是你整个职业生涯、整个人生轨迹的决定因素。
所以,如果你问我,河池学院是几本?我会告诉你,按照教育部当年的划分,它是一所二本院校。但如果这个问题背后是想问,这所学校值不值得上?上了它有没有前途?那我的回答会复杂得多。它不是北大清华,不是985也不是211,它地处广西,一个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够发达的地方。它的硬件也许普通,它的名气也许不大。但它有它的温度,有它的情怀,有一群努力生活的师生,有一段独属于在那个喀斯特山水间度过的青春岁月。
“几本”只是一个分类,一个标签。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学校概况的信息,但远不能概括一所学校的全部,更不能定义一个人的价值。河池学院,它是我的母校,是我度过四年青春的地方。在这里,我摔过跤,也跑得很远。我迷茫过,也找到了方向。我认识了一群有血有肉的朋友,遇到了一些值得尊敬的老师。这些,是那个冷冰冰的“几本”标签永远无法传达的。
你问它是几本?它是我心里那段独一无二的时光,是我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见证者。至于那个标签?让它随风去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