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第一次对郑州理工学院有概念,可能不是因为什么排名或者学科优势,而是好多年前,送一个远房的表弟去那边上学。那天太阳晒得慌,进了校门,就觉得这地方,挺朴实的。不像有些大学,门口修得跟宫殿似的,它就那么静静地立在那里,黄土的路,两边有些不算太高的树,但叶子绿得扎实。那会儿我就想,理工理工,大概就是这样吧,不讲究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一门心思搞自己的。
后来因为一些零零碎碎的事,又跟这学校有了点交集。听在里面当老师的朋友聊起,也听几个毕业生讲他们的经历。慢慢拼凑起来,在我脑子里,郑州理工学院的轮廓就越来越清晰了。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眼就“哇”出来的类型,可你待久了,或者跟里面的人接触多了,你会发现,这地方有它的韧劲儿。
你去看他们的学生,很多都挺踏实的,不是那种眼高手低的主儿。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天,手上脸上沾着油污,眉毛都快拧成一股绳,就为了调一个参数,搭一个电路。这种劲头,我特佩服。现在这社会多浮躁啊,大家总想着赚快钱,出名要趁早。可这儿的学生,好像还保留着一份老派的坚持,就是那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当然,这只是我看到的郑州理工学院的一面,肯定也有爱玩爱闹的,那才真实嘛。
说到这学校的硬件,怎么说呢,这些年也是肉眼可见地在进步。记得以前表弟刚去那会儿,宿舍条件一般般,洗澡都得去公共澡堂。现在听说好多了,新盖的宿舍楼,空调啊热水啊都方便。图书馆呢,也是学生们常去的地方。那里的书,好多都是关于工程、关于技术的,看着就觉得沉甸甸的。坐在里面,听着翻书的声音,有时候抬头看看窗外,感觉整个城市都在快跑,而这里,却有一块地方让人能静下来,啃点硬骨头。
郑州理工学院,它的位置也挺有意思的。在郑州这座城市里,它不像一些老牌大学那样占据市中心黄金地段,它有它自己的节奏和空间。周边这几年发展也挺快的,吃的喝的用的,啥都有了,生活便利得很。但它又没完全被城市的喧嚣吞没,走进校门,还是能感受到那种相对独立的学术氛围。这种感觉,挺微妙的。就像一个人,既能在人群中穿梭自如,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不被别人打扰。
当然,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完美。郑州理工学院肯定也有它的烦恼,比如学科发展,比如师资力量,比如怎么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些都是摆在学校面前的课题。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它骨子里的东西——那种培养技术人才的初心,那种让学生通过双手和大脑去改变点什么的信念。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前两年高考,分数擦着边儿,最后选了郑州理工学院的一个工科专业。当时她还有点纠结,觉得是不是能上个更好的。我跟她说,学校只是一个平台,关键还得看自己。去了之后,那孩子竟然挺适应的,说老师讲课挺实在,实验室的机会也多,班里同学学习氛围也浓。你看,有时候选择一个“对的”地方,比选择一个“名气最大”的地方更重要。这个“对”,可能就是那种气场对上了,感觉合拍了。
在我看来,郑州理工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都是那种能俯下身子做事的人。不是那种夸夸其谈的,而是能把图纸变成现实,把想法变成产品的那种。他们可能是未来某个工厂里的工程师,某个建筑工地的技术骨干,某个软件公司的码农。他们不像那些金融或者法律专业的,可能不会一下子赚得盆满钵满,但他们是社会的基石,是让这个世界运转起来的螺丝钉,而且是那种精密的、不容易坏的螺丝钉。
有时候我想象,在郑州理工学院的某个教室里,一个年轻的老师正讲着电路原理,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下面的学生认真地记着笔记,偶尔有人低声讨论。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空气里弥漫着一点点尘土和油墨的味道。这样的画面,特别真实,特别有力量。它不像那些高大上的宣传片,只有光鲜亮丽的一面。它展示的是最本质的东西,是学习,是探索,是为未来打基础。
它不是名校金字塔尖的那几个,但它在河南这片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着,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的理工科人才。这些人从这里走出去,散布在各行各业,用他们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实实在在地做着事情。也许你走在郑州的街头,看到的某座新楼,用的某个电器,开的某辆汽车,里面就有郑州理工学院的毕业生贡献的一份力。
所以,郑州理工学院这个名字,在我心里,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代号,它更像是一个群体的标签,一种精神的象征——那种朴实、勤奋、钻研、不声不响却改变着世界的精神。它是河南高等教育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块,有它自己的位置,有它自己的价值。而且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越来越好,培养出更多有本事、能担当的人。这就是我对郑州理工学院的感觉,挺复杂,但主要的,是那种认可和敬意。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