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抬头看看天,不是蓝得让人心悸的那种,就是灰蒙蒙一层,带着点雨水洗过的湿气,黏糊糊的。真不容易啊,就这么一步一步、跌跌撞撞,居然真的走到了。 这个点,曾经在脑子里描摹过无数次,像个遥远的灯塔,有时候亮得晃眼,有时候又被浓雾吞没,以为再也见不着了。结果,嘿,它就在眼前了。
脚下的路,你知道,没一条是平的。碎石子硌脚,有时候是烂泥汤,深一脚浅一脚。还记得那些弯路吗?明明看着直走就能到,偏偏被各种琐碎、各种“不得不”拽着绕圈子。甚至有几次,感觉就是完全走反了方向,背对着“门”越走越远,那种心里的凉啊,透骨。那时候会怀疑,是不是压根就没有什么“门”,就是自己在空地上画了个圈,然后拼了命地朝它跑?
现在,就在这儿了。说起来,“这个点”的样子,跟想象中还是有点不一样。没那么金碧辉煌,也没什么锣鼓喧天。就是,突然感觉世界安静了一点。不是那种死寂,而是,之前一路狂奔带来的耳鸣,好像慢慢消退了。能听到风吹过耳边的声音了,也能闻到空气里混合着的尘土和某种植物的味道。
代价呢?当然有。数不清熬过的夜,喝掉的咖啡或者更烈的什么,眼底的青黑成了常驻居民。那些推掉的饭局,错过的风景,甚至,跟一些人的距离,也因为“向着这个点”的奔跑而越来越远。回头看看,那些路上丢掉的东西,有些真的挺可惜的。可那时候没得选啊,眼睛里只盯着前方那个模糊的点,别的都成了背景噪音。
站在门前,倒没有想象中那种“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更多的是一种,怎么说呢,松弛?筋绷得太久了,突然有机会软下来。腿有点抖,不是害怕,是累的。心里有那么一点点空,像一场大戏落幕,演员站在台上,灯光暗下来,观众散去,那种忽如其来的寂静。
那扇“门”,现在看看,也没那么神秘了。可能就是个新的起点吧。或者,更现实点,新的门槛。你知道的,这世界没有终点,一个“点”永远连接着另一个“点”。过了这个,还有下个山头要翻,下道坎要迈。想想就觉得,哎,人这一辈子,不就是在不断地“gate到新的点”嘛。
以前总想着,到了就好了,所有问题迎刃而解,就能躺平喘口气。现在发现,喘口气是没错,但问题嘛,换了一拨新的,更高级,或者说,更考验人的问题。以前是想着怎么“到”,现在是想着“到了之后怎么办”。这可是完全不同的功课。
会有点迷茫吗?说不迷茫是假的。毕竟一路走来,目标感太强了,脑子里像装了导航仪,现在目的地“已到达”,导航仪突然静音了,得自己摸索下一站去哪儿,或者,要不要休息一下,看看周围的景色。
景色?哈,说起来,这一路的风景,好像都没好好看过。眼里只有路,只有那个“点”。现在停下来,才发现路边开了什么花,旁边小溪流是急是缓,天上的云是聚是散。是不是有点讽刺?为了到达,错过了太多到达过程中的精彩。
但又不能说后悔。毕竟没有当时的执着,没有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根本不可能站在这里。人啊,就是这么矛盾的生物。既要往前看,又要偶尔回头望望。既要心无旁骛地冲刺,又渴望能分神欣赏风景。
所以现在,gate到了这个点,第一感觉不是胜利,不是解放,而是一种混合着疲惫、审视和一丝未知的好奇。站稳了,感觉一下地的温度,听听风,再深呼吸。这一刻,是属于自己的。不是为了向谁证明,也不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就是纯粹地,感受一下,自己真的站在这里了。
下一步呢?不知道。或者说,有好几个可能的方向,正在脑子里打架。是接着之前的惯性,马上找下一个“门”继续冲刺?还是停下来,花点时间整理一下行囊,看看都带了什么过来,又丢了什么?或者,干脆换个方向,看看能不能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路来?
这些问题,以前是没时间想的。忙着“到”呢。现在时间好像多出来了一点,虽然伴随着新的焦虑,但至少,思考的空间有了。
可能“gate到了这个点”,最重要的意义,不是抵达了哪里,而是获得了选择权。选择是喘口气还是继续跑,选择往哪个方向跑,选择用什么姿态去跑。这种选择权,是一路拼杀换来的。
嗯,有点口干了。去倒杯水吧。然后坐下来,慢慢想想。这扇门,或者说,这个点,它只是个标记。标记着一段旅程的结束,以及,另一段旅程的开始。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能到,总归是件好事。至少证明,那段咬着牙走过来的路,没有白费。
外面的天还是那样,灰蒙蒙的。但好像没那么让人烦躁了。也许是因为,心里的某个“点”,终于落定了。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了。真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