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看最常见那种,表格里、文档末尾,有个框框写着“Please add any remarks.”或者“Notes and Remarks.” 得嘞,这时候它就是备注,妥妥帖帖的。就是让你填点附加信息,说明情况,或者提醒自己/别人别忘了啥。干净利落,没啥歧义。这算是remark最温顺的一种形态了。
但它要是一旦跳出框框,跑到人嘴里,跑到新闻里,那可就麻烦了。比如,“His remarks about the economy were widely reported.” 这时候你还能翻成“他的备注被广泛报道”吗?那不成笑话了。这里它就变成了言论,说法,甚至评论。得看这“remarks”是分析、批评、预测,还是单纯的陈述事实。如果带着点看法、观点,甚至是褒贬意味,那“评论”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如果更正式、更像是官方或有分量的人物说出来的话,那“言论”、“说法”就更贴切。有时候,仅仅是“他说的话”,他说的话就足以概括,简单粗暴,却意外地精准。
更细致点呢?老师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了个remark。这肯定不是备注,也不是言论。这是评语!老师给你的表现、你的作业内容的反馈、评价。有时候短短几个字,就能决定你是喜是忧。所以,同样的词儿,换个场景,意思就拐了十八个弯。
还有那种日常对话里的remark。随便说一句,“She made a casual remark about the weather.” 这就是随口说了句啥。可以翻译成“她随口说了句天气如何如何”,或者“她对天气评论了一句”,甚至 그냥说“她说了句……”。这里的“remark”轻飘飘的,不带什么正式色彩,就是随意的说法,或者一句话。有时候,甚至连“一句”都不用,直接把内容带出来就行。
想想看,翻译这个词的过程,就像是在脑子里调取各种记忆片段和语境数据库。听到或看到remark,不是立马蹦出中文词,而是先感受它所在的氛围。是严肃的?随意的?书面的?口头的?是针对具体内容的补充?还是对某个事件的看法?还是对他人的评价?这个过程,挺像老中医把脉,得摸清它的“脉象”。
有时候,一个人的remarks能引起轩然大波。“His offensive remarks sparked outrage.” 这时候,remarks就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和负面含义,可以翻译成“冒犯性的言论”、“伤人的话”。这里,言论这个词的分量感就出来了,它不仅仅是“说”,更是“公开发表看法”,而且这个看法造成了影响。
又比如,开会的时候,主持人可能会问:“Any remarks on this proposal?” 这就不是问你有没有备注要加了,也不是要你发表长篇大论的言论。它更像是在征集大家的意见,或者简短的评价,甚至是问题。这时候,意见、看法、建议、补充都可能成为备选项,哪个最符合当时的语境,得细细斟酌。
所以说,remark这词儿,看似普通,实则是个陷阱。它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中文对应词。你得像个侦探,去现场勘查,去问询证人(上下文),去感受气氛(语气和语境),然后才能拍板。是备注?是评论?是言论?是说法?是评语?还是意见?看法?建议?甚至仅仅是一句话?每一种选择,都牵扯到词语的色彩、分量感,以及在目标语言中的自然程度。
这种翻译的“不确定性”,恰恰是语言迷人的地方,也是让人抓狂的地方。你不能偷懒,不能搞一刀切。每次遇到remark,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得调动你对中文词汇细微差别的感知力,对语境的判断力,以及一点点儿的语感。那个“咔哒”一声,感觉对了,选的中文词儿放进去,整个句子活了,意思也到位了,那种成就感,嘿,还真有点意思。但更多时候,你可能会在两三个词之间纠结,总觉得差了那么“临门一脚”的味道。哎,这就是翻译呗,永远都在追求那个最接近、最传神、最不露痕迹的表达。而像remark这样,词形简单,内涵复杂的,更是考验功力。它逼着你跳出“词对词”的思维,进入到“意对意”、“功能对功能”的更高维度。每一次翻译remark,都是在跟这个词玩一场躲猫猫的游戏,它藏在不同的语境里,你得有耐心,有眼力,把它“抓”出来,再给它找个最合适的中文“家”。真不是查个字典那么容易的事儿。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