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来四年级上册英语第五单元那些个词儿,哎呀,别看都是些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什么“一家人”、“有啥”、“没啥”,听着好像简单吧?真要啃起来,对于我家那位正上四年级、皮得跟猴儿似的娃,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得跟他一起磨,看着那些词儿,那些图,那些句子,有时候真觉得,学个语言,怎么就这么绕,这么费劲,又这么有意思呢?
你瞧瞧,Unit 5 的主题,围着家转,围着“拥有”转。第一个蹦出来的词是啥?family!多温暖的词儿啊。脑子里立马浮现出我家小饭桌边,爷俩儿(他爸和他)一个抢饺子一个抢烧麦的画面,乱糟糟,闹哄哄,可不就是我们家的日常?书上那图,一家人整整齐齐坐一块儿,背景还挺温馨,多理想啊。现实?呵呵,能有五分钟安安静静一块儿吃顿饭就不错了,不是谁找不到筷子,就是谁把汤洒了。但无论如何,family,这个词,就代表着吵吵闹闹、鸡飞狗跳却又紧密相连的一切。教孩子念这个词,不光是让他知道 f-a-m-i-l-y 怎么拼,更是想让他心里有个概念,家是什么。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我们一起看电视、一起去公园、一起解决那些鸡毛蒜皮小事的那个“我们”。
然后呢,紧跟着的是那些成员称谓。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听着普通,可往细里琢磨,每个词背后都有故事。我家娃有个小他两岁的妹妹,那真是“相爱相杀”的典范。前一秒还为争个奥特曼玩具打得不可开交,后一秒妹妹摔倒了他又第一个冲上去扶。所以教他念 brother 这个词,我总忍不住想,哎,你这个做哥哥的,啥时候能真正有个做哥哥的样子?别老想着欺负你那个 sister。至于 father 和 mother,就更不用说了,那是他最熟悉也最依赖的两个人。有时候他念 mother,拉长音,甜甜的,问我晚上吃什么,那个瞬间,再多烦恼都化了。这些词,不是冷冰冰的标签,是活生生的人,是每天和你柴米油盐、悲欢离合的人。
再往下,开始进入“拥有”的世界,have 和 has 这对冤家出现了。三年级学过一点,现在算是系统地、成规模地来了。什么 I have... 你 have... He/She has... 这个语法点,真是让不少孩子犯迷糊,也让我这个当妈的跟着头疼。我家娃嘛,单复数、人称变化这些概念本来就模糊,一会儿 I has 一个球,一会儿 He have 两本书,那是常有的事。得一遍遍地纠正,一遍遍地念叨“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单数第三人称),用 has 记住啦记住啦!”,感觉自己像个复读机。但你还得耐心,得变着花样讲,结合具体的东西,比如指着他爸说,“Your father has a car.”(虽然是辆旧车),指着他自己说,“You have a new pencil box.” 只有跟具体生活场景挂钩,这些抽象的语法点才不那么枯燥。have 和 has,它们不仅仅是动词,它们是联系“谁”和“有什么”的桥梁,是构成句子的重要骨架。
有了 have/has,那“有什么”的具体内容自然就来了。书上给了好多,像 dog,cat,fish,这些小动物。我家没养宠物,孩子对这些的认识主要来自绘本和动画片。讲到 dog,他会模仿狗叫;讲到 cat,他会学猫弓腰走路。这些词汇的学习,又打开了他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虽然是书本上的词,但通过孩子的模仿和联想,它们变得生动起来。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假装家里有这些动物,编些小对话,比如“I have a dog. My dog has big eyes.” 傻乎乎的,但孩子乐在其中,词儿也记住了。
还有一些表示物品的词,比如 book,toy,bike,computer。这些词跟孩子的生活更贴近了。哪个孩子没几本 book?没一大堆 toy?哪个不想有辆酷酷的 bike?现在这年头,哪个家没有个 computer?这些词的引入,让语言学习变得触手可及。教他念 toy 的时候,我指着他那一箱子散落的玩具,问他,“How many toys do you have?” 让他数,让他用英文说出数字,再用 have 这个词构成句子。学习的过程,就是这样一点点把词汇和生活缝合起来。
这个单元里,除了肯定句,否定句也来了,那就是 don't have 和 doesn't have。噢,天哪,又是一个容易混淆的点!跟 have/has 的变化一样,单数第三人称用 doesn't have。这个 “have” 回归原形,不知道绊倒了多少小豆丁。我家娃就经常说 He doesn't has... 我得耐心地解释,“你看,doesn't 里藏了个‘s’,它已经把动词的变化带走了,后面的 have 就不需要再变了,它要变回它原来的样子!” 说得我嘴都干了。但没办法,语法就是规矩,得立起来。否定句的出现,让表达更完整了。我们不仅能说“我有什么”,还能说“我没有什么”。“I don't have a sister.”(对那个独生子女来说),“He doesn't have a bike.”(可能他只有滑板车)。这种“有”和“无”的对比,让语言表达的层次丰富了起来。
学这些词汇和句子,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枯燥啊!特别是对我家这种坐不住的娃。你让他端端正正坐那儿,“来,跟我念,family,father,mother...” 念两遍他就开始抠桌子角、扯衣服边、眼睛溜达到天花板上了。得变着法儿来。我们玩“指物说词”的游戏,我快速指着家里的照片问,“Who is she?” 他得马上反应过来是 mother 或 grandmother。玩“我说你画”,我说个词,比如 dog,他得赶紧画出来,虽然画得歪七扭八,但意思到了。玩“寻宝”游戏,我把单词卡藏起来,他找到一张就得大声念出来,然后用它说个句子,“I have a book card!” 这种动起来、玩起来的方式,比单纯地念字要有效得多。
还有一点,别忽视了发音。这些基础词,发音一定要准确。family,那个“a”的音;brother,那个“th”的咬舌音;have 和 has 结尾的那个浊辅音 /v/ 和 /z/,这些细节,一开始不注意,后面改就难了。我会特别强调,让他跟着录音反复听,反复模仿。有时候他发错了,我会夸张地模仿他的错误,再用正确的发音示范,让他听出区别。学语言,听力先行,然后才是说。
这个单元的词汇,看着简单,但都是构建英语世界的基础砖块。family,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 这些是核心成员;have,has,don't have,doesn't have 是连接成员和物品的动词;dog,cat,fish,book,toy,bike,computer 则是具体的承载物。通过这些词,孩子们学习描述家庭成员,描述自己或他人拥有的物品,掌握基本的肯定和否定句式。这不只是几个单词的事儿,这是在一点一滴地建立孩子的英语思维框架。
回头看看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真是感慨良多。有孩子学新东西时的懵懂和灵光乍现,有我这个当家长的焦虑和一点点成就感。有时候看着孩子磕磕巴巴念出一个句子,虽然不流利,但意思对了,语法也对了一点,那个小小的进步,就足以抵消之前所有的疲惫。学英语,学单词,不是孤立存在的任务。它渗透在生活的点滴里,体现在亲子互动中,反映在孩子对世界的认知里。四年级的这些单词,是他们英语学习路上的一小步,却是他们走向更广阔语言世界的重要一步。得陪着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别嫌慢,别嫌烦,语言这东西,就像老话说的那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得慢慢来,慢慢熬。
所以,当我家娃又开始在客厅里蹦跶,嘴里不知道嘟囔着哪个英文单词时,我不会立马去纠结他发音对不对,句子通不通。我会先听,听他想表达什么,听他是不是在使用今天刚学的那个词儿。即便是一个不完整的词,一个错乱的句子,只要他敢说,那就是进步。四年级上册英语第5单元的这些单词,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铅字,它们是我们家这段时间里,关于学习、关于成长、关于耐心的共同记忆。而每一次他念出“I have a family.” 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这个词汇的力量,这份语言的连接,正慢慢在他心里生根发芽。这,大概就是陪读的意义,也是这些看似简单的单词,对我来说,变得有分量、有温度的原因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