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记得那会儿,高考分数刚出来,分数线卡得不上不下的。公办的好学校够不着,二本的又有点犹豫。当时,家里人就开始琢磨,要不看看民办院校?特别是有特色、就业还行的。越秀的名字,就在那个时候频繁地出现在讨论里。外语是它的招牌嘛,加上在江浙沪一带的口碑也还行,感觉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当我在学校官网的招生章程里找到那个价目表的时候…… 哎,那串数字,唰一下就吸走了我的目光,而且牢牢地钉在那儿。一年大几万,具体多少,我现在记不太清精确数字了(毕竟过去几年了),但当时的直观感受就是——贵!跟那些普通公办院校比起来,简直是两个世界。
当时就犯嘀咕,这钱花出去,能听个响儿吗?家里条件也就是普通工薪,这学费不是个小数目,真拿出来,得省吃俭用,得压缩很多别的开支。我妈倒是没说什么,只是眉头皱了皱,问我:“真喜欢这学校啊?这学费可不低。”我爸呢,比较务实,他问得更直接:“这学校,值这个价吗?毕业出来能干嘛?”
说实话,当时我自己心里也没谱。就是觉得,哎呀,学外语嘛,将来能去大城市,能进外企,能有更多机会。越秀号称有很多外教,有国际交流项目,感觉“高大上”。可能就是这些虚无缥缈的“感觉”,让我愿意去搏一把。也可能是分数限制,心里的那个小小的野心,只能在民办里找寄托了。于是,硬着头皮,还是填了它。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录取通知书来的时候,那种喜悦里,夹杂着对未来四年那笔巨大开销的隐忧。
真进了学校,生活像一幅展开的画卷。先说硬件吧,校园环境还不错,绿树成荫,图书馆挺大,就是抢座有点难。教学楼也都蛮新的。宿舍条件嘛,中规中矩吧,没好到上天,但也过得去。这些,或许算是那学费的一部分体现?至少不是那种破破烂烂、一看就没怎么投入的样子。
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学。越秀嘛,主打外语。我们的专业课,确实有外教,口音纯正,上课方式也跟中教不太一样,更活泼些。小班教学的机会也多一点,不像很多大课,乌泱泱几百人。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挺多,什么话剧表演、配音比赛、翻译比赛…… 感觉学校是想方设法让你“用”起来。那些年,泡在图书馆、语音室的时间,真不少。为了不让那学费“打水漂”,是真的得逼着自己学。
那时候,我们宿舍、班级里,时不时就会有人提起学费的事。有时是抱怨伙食涨价,然后会有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咱这学费都交了,食堂怎么还不改善改善?”或者看到某些设施维护得不太到位,也会有人嘀咕:“一年好几万,就这?”这种小小的抱怨,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提醒着每个人,我们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所以更不能虚度光阴。这种“贵”带来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转化成了动力。
当然,也有同学家里条件更好些,对学费没那么敏感。他们可能更关注学校提供的平台和机会。比如,有去国外高校交换一学期的,那费用是另外算的,也不便宜,但机会摆在那里。有参加各种高端讲座的,听业界大佬分享。有学校组织去名企实习的。这些“软实力”,可能才是越秀敢收这个学费的底气所在?它试图提供一种“附加值”,让学生觉得,不仅仅是买了四年的课程,还买了一个圈子、一个跳板、一种可能性。
我现在回头看,当年的那笔学费,到底算不算投资?还是仅仅是消费?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笔带有风险的投资。风险在于,你能不能把学校提供的资源,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和未来的竞争力。如果进了学校就混日子,那这学费,无疑就是打了水漂,血亏。但如果你像我认识的很多同学那样,拼命学习,抓住每一个实践机会,去参加各种活动,去考各种证书(像含金量高的专业证书、雅思托福等),那这笔钱,就真的变成了你人生向上走的敲门砖。
我毕业后,进了家还不错的公司,虽然不是外企,但工作中也常常要用到外语能力。回想在越秀打下的基础,是实实在在帮我站稳了脚跟。那些年为了那不菲的学费而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
所以,如果现在有人来问我,“越秀的学费这么高,值得读吗?” 我不会给一个简单的“值得”或“不值得”。我会说,你得看你自己的预期和付出。如果你期望花钱就能换来高薪工作,那别来,没有哪个学校敢打包票。但如果你愿意把这高昂的学费当成一种契约,鞭策自己,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特别是它的外语教学特色和国际化氛围),那它能给你的价值,可能会超出学费本身。
民办高校的学费高,是普遍现象,有它自身的运营成本和定位考量。越秀作为其中一员,它的学费水平,反映了它希望提供的教育服务标准和市场定位。对于我们普通家庭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咬牙、需要认真权衡的决定。但别忘了,教育这件事,最终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你愿意往这口井里投多少努力,才能汲取出多少甘甜的泉水。学费只是那张入场券,入了场,怎么演,全看你。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学费,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交出去的一摞人民币,更是那个阶段,我为自己未来下的一注赌注。现在看来,这注,下得不算亏。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