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购进原材料怎么做会计分录
购进原材料怎么做会计分录
0人回答
20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9 11:08:28
188****3100
2025-05-09 11:08:28

你看,一笔原材料采购业务,它至少涉及几样东西:原材料本身(或者如果你买来是直接卖的,那就是库存商品),然后是(你付了没?付了多少?),还有那个让你又爱又恨的发票(特别是增值税专用发票,那可是宝贝!),最后还有个对象,就是跟你做买卖的供应商,他跟你之间就产生了债权债务

所以啊,做分录,就像给这笔业务拍照定格,得把这几样东西的变化都记录下来。最理想、最让人舒心的状态是啥?就是货也到了,票也到了,钱也付了(或者约定好了啥时候付)。咱假设就是这样,货到了,仓库点清楚了,质检也过了,给咱发来了入库单;供应商那边呢,也把增值税专用发票寄来了,或者电子发票推送过来了;然后咱财务这边,根据合同和发票,安排了付款

这时候做分录,就得一步到位了。你想啊,原材料进来了,咱的资产增加了,所以——借记:原材料。记多少钱呢?注意了,这里记的通常是不含税的价格。为啥不含税?因为那增值税啊,它不是咱的成本,它是咱将来可以抵税的东西,是个好玩意儿,得单独拎出来。所以,发票上不是有个税额吗?那个税额就是咱的进项税额,它也能减少咱将来要交的税,所以,它也算是一种特殊的“资产”或者说叫“权益”(虽然科目属于应交税费,但在税款清算前它站在借方,有抵税的功能嘛),总之,它增加时也记借方。科目就是: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那钱呢?假设咱还没付钱,跟供应商说好了一个月后给。咱欠了供应商钱,咱的负债就增加了。欠款这事儿,在会计里头有个专门的科目,叫应付账款。负债增加,得记贷方。所以,分录的贷方就是:贷记:应付账款。记多少呢?当然是含税的总价啦,你欠人家的可是全款。

所以,最最标准的,也是大家最希望遇到的分录,就是:

借:原材料 (不含税金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税额)

贷:应付账款 (价税合计)

多清晰明了是不是?就像一加一等于二,清清爽爽。

可现实世界哪有那么多完美啊!最常见的就是不同步。比如,钱先付了,货还没到,票也没影儿。这种情况太普遍了,特别是跟新的供应商打交道,或者买那种定制的、生产周期长的东西,人家得先收你点定金或者全款才给生产发货。钱哗啦啦地从咱公司账上发出去了,银行存款少了,银行存款是资产,资产减少记贷方。那这笔钱是干嘛去的?买原材料的,但这原材料咱还没看见影儿呢!咱把钱预先付给了供应商,对咱来说,这是咱的一笔“权利”,将来供应商得拿货来“偿还”这笔钱。这种预先付出去的钱,不是成本,不是费用,它也是一种资产,叫预付账款。资产增加记借方

所以,当你只是把钱打出去了,其他啥都没收到时,分录就长这样:

借:预付账款 (你付出去的钱)

贷:银行存款 (或者库存现金,看你咋付的)

记着啊,这时候还没原材料啥事儿呢,更没进项税,因为票没到。那个预付账款就挂在那儿,等着将来用货或者服务来冲销。

那啥时候把这个预付账款转成真正的原材料成本和应付账款(如果还没付清尾款)或者冲销银行存款呢?就是等货到了,发票也到了的时候!这时候,前面那笔钱才真正“到位”了。收到货和票的那天,咱得做第二个分录来“结清”这笔预付。原材料实际入库了,进项税也能抵扣了。

借:原材料 (不含税金额,按发票上的来)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税额,按发票上的来)

贷:预付账款 (冲销掉之前预付的那笔钱,看你当时付了多少,如果付的是全款,这里就贷全款)

贷:应付账款 (如果预付的不是全款,还有尾款没付,那差额就在这里挂上应付账款,表示你还欠人家钱)

或者,如果预付的正好是含税全款,那第二个贷方科目就没有应付账款,直接把预付账款冲掉就行了。

再来个麻烦点的情况,货先到了,甚至都入库用了,但供应商的发票死活不来!哎呦,这种情况真让人头疼,特别到了月底结账的时候。为啥头疼?因为没发票,你就没办法准确知道这批原材料的不含税成本是多少,也没办法确认那个宝贵的进项税额!可是呢,货已经进了你的仓库,甚至已经投到生产线变成了半成品或产成品了,它的成本就应该体现在你的存货生产成本里头啊。会计讲究的是权责发生制,东西归你了,你就得确认成本。这时候怎么办?暂估入库

暂估入库,顾名思义,就是暂时估算一个价值,先把这个原材料入库。估多少呢?通常是根据采购合同上的价格,或者之前的采购历史价格,估一个不含税的价格。这批暂估入库的原材料,增加你的原材料资产,所以还是借记:原材料。那贷方呢?钱还没付,票也没来,你暂时欠着供应商这笔钱,但又不是那种基于正式发票的应付账款,所以一般会挂个其他应付款或者专门设个暂估应付之类的科目(虽然规范科目没有这个,但很多企业内部习惯这么叫或用其他科目替代),或者直接就挂应付账款下面二级明细里特别注明是暂估。总之,是个负债

借:原材料 (暂估的不含税金额)

贷:应付账款 (或者其他应付款等,暂估含税总价,或者只估不含税价然后月末再处理税金部分,不同企业处理方式略有差异,但核心是确认一个负债)

注意,暂估入库是月末的处理!就是月底了,该入库的货还没来票,但又不能不确认成本时用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暂估入库的时候,绝对不能确认进项税!因为你的进项税能不能抵扣,凭的是那张盖了章、验了真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没到,你就没凭证,没凭证就没法抵税。所以,暂估的分录里,只有原材料成本和对应的负债,没有那个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那等下个月,供应商把发票寄来了,咋办?得冲销掉那个暂估入库,然后按照发票上的真实金额重新确认一次。

比如,你上个月暂估了1000块钱(不含税),税额不知道所以没估,挂了1000块的应付账款(暂估)。这个月收到发票了,发票上写着不含税价1010块,税131.3元,价税合计1141.3元。

首先,把你上个月的暂估冲掉:

借:应付账款 (或者其他应付款,冲销掉暂估的1000块)

贷:原材料 (冲销掉暂估的1000块)

然后,按照发票上的真实金额重新做一次入库分录:

借:原材料 (真实不含税金额 1010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真实税额 131.3元)

贷:应付账款 (真实价税合计 1141.3元)

你看,这样一冲一记,就把暂估的痕迹抹掉,换成了真实、有发票支撑的数据了。这套操作,是暂估入库的后续处理,稍微复杂一点,但道理就是“先估后调”,确保账面反映真实情况。

所以,别看就一个“购进原材料”,背后的情况可多了。核心是什么?是单据采购合同告诉你谈好的价格和数量;入库单告诉你货确实进了你的门、进了你的仓库;发票尤其是增值税发票,告诉你准确的金额(含税不含税)和那个能抵税的进项税;付款凭证(银行回单啥的)告诉你钱是不是真的发出去了,付了多少。做会计分录,就是根据这些“证据”来“还原”业务发生的全过程,并用会计语言记录下来。

有时候啊,这单据之间的时间差能把人逼疯。采购员说货到了,仓库说没收到;供应商说票开了,结果你这边查半天没收到;钱早就付了,货还没影……这些都会影响你的分录。所以,做会计,得催单据,得跟采购、仓库、供应商多沟通。你的分录,必须要有理有据,对应的单据能把你每一笔借贷都“撑起来”,站得住脚。

总而言之,购进原材料的会计分录,万变不离其宗:确认原材料资产的增加(通常是不含税成本),确认进项税额(如果有可抵扣的增值税发票),然后根据款项发票的状态,确认是增加了应付账款(欠人家钱),还是冲销了预付账款(之前多付的钱现在用掉了),还是减少了银行存款(钱给出去了)。记住资产借方增、贷方减,负债贷方增、借方减这个基本原则,再理顺货、钱、票这三者的同步关系,基本就能把这些分录搞明白了。多练多看,自然就熟了。没啥玄乎的,就是有点碎,得细心,千万别把没到手的进项税给提前记了,那可是大忌!

最后啰嗦一句,企业大了,流程复杂了,可能还会有什么在途物资科目,专门用来记录那种钱付了、货发了,但还没到仓库验收的原材料。等货到了验收合格了,再从在途物资转到原材料。这又是另一种情况的分录了,原理和预付账款有点像,都是先确认资产(或者说是对供应商的权利),等货到位了再转,但在途物资更特指那种已经在运输途中、权属已转移但尚未入库的货物。不过对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直接走预付账款或者收到货再确认原材料可能更常见、更简化。核心还是那个:跟着单据走,跟着业务的实际状态走,资产负债科目对应对。

所以你看,一个看似简单的采购,背后牵扯到这么多会计思考和操作。不是死记硬背几个分录格式,而是理解业务的实质,再用会计语言把它翻译出来。这才是会计的魅力……和磨人之处吧。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