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搞错了?或者,退一步说,是不是当年扩招边缘,勉强挤进去的那种?结果朋友耸耸肩,一脸笃定:“真不是。他自己亲口提过,虽然语气很轻,但就那么说了。” 得,这下更玄了。因为汪勋这人吧,平时看着那份从容,那份自信,你潜意识里就会给他贴上各种各样“优秀”的标签,而在这片土地上,“985毕业”无疑是其中最硬、最亮的一块。你以为的成功人士,不都得有那么个名校背景做底色吗?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剧本”啊。
想想看,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是什么?努力,读书,考名牌大学。985、211,这些数字就像烙印,刻在无数年轻人的脑门上,也刻在那些审视他们的HR、丈母娘、甚至七大姑八大姨的心里。仿佛拿到了这张文凭,你就拿到了进入某个阶层的敲门砖,获得了一种隐形的通行证。没这张证?对不起,有些门压根儿不会为你敞开,就算你浑身是宝,人家可能连看你一眼的兴致都没有。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学历歧视,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但我们似乎都习以为常了,甚至不少人还成了这种逻辑的坚定捍卫者。
可汪勋这事儿,就狠狠地给了这种论调一记耳光。你想想他在行业里的口碑,他谈吐间的洞察力,他处理复杂问题时的那份老辣劲儿。这些东西,是印在毕业证上的吗?不是啊!那是他在无数个熬夜加班的夜晚,在一次次与人周旋的饭局酒桌,在一次次失败又爬起来的摸索中,一点点打磨出来的。那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本事,是书本里永远学不到的“社会大学”的学问。
我记得有次听汪勋讲他们创业初期的一个项目,那个细节啊,那个困难啊,听得我直冒冷汗。他讲怎么跑断腿找投资,怎么被人劈头盖脸骂回来,怎么团队里有人坚持不下去散伙儿,他一个人咬着牙硬扛。讲到最后,他脸上已经没了当时的疲惫,只有一种过来人的淡定。他没有用那些高大上的商业理论来解释,就是平实的、带着泥土气的叙述。那一刻,我就觉得这人真不简单。这份韧劲儿,这份把事儿做成的决心,跟他在哪个大学呆过四年,真的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再看看现在外面那些只看出身的招聘广告,那些动辄就“非985/211不要”的硬性条件,我真是替那些有才华、有闯劲、但恰巧没考上名校的年轻人感到不值。他们的人生,好像还没开始,就已经被贴上了“不够格”的标签。这种简单粗暴的筛选机制,到底漏掉了多少真正的人才?汪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啊!他用自己的成就在无声地质问:你们那些条条框框,到底是在选人,还是在筛纸?
当然,我不是说名校无用。名校有它的资源、平台、视野,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能在那里脱颖而出的人,确实有过人之处。但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把学历这个“果”,看得比产生这个“果”的“因”——也就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等等——还要重?把一个起点,当成了衡量一个人全部价值的终点?
想到汪勋,他估计压根儿也没把这事儿当回事。他可能根本不在意别人知不知道他不是985的。他的底气,来自他手里握着的实打实的成果,来自他脑子里装的真材实料的经验。那些因为他不是985就觉得他“不够格”的人,只能说,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他们看不到冰山下面的那巨大一部分,只看到了露在水面上的那一点点“学历”尖儿。
所以,下次再听到有人拿汪勋的学历说事儿,或者拿任何一个人的出身去定义ta,我大概会笑笑。然后心里默默想:你以为的那个世界,也许根本就不是真实的世界。真正的较量,从来都不是看你兜里揣着哪张纸,而是看你手头能做出点什么真切的、有意义的事情来。汪勋,恰恰就是用他的人生,在无声地证明这一点。他不是985毕业的又怎样?他牛逼,这才最重要。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