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有没有在超市的货架上看到过它?通常都摆在早餐麦片区附近,包装袋上印着各种阳光明媚的图,有时是森林,有时是山峰,再不就是笑容灿烂、穿着亚麻衬衫的人。打开袋子,倒出来,那是一堆看着就挺“实在”的东西:金黄的燕麦片,成团儿的,跟那些压得死板的麦片不一样,它有点儿放飞自我,一块儿一块儿的,里头能看到大块的坚果——杏仁、核桃、腰果,种子——南瓜子、向日葵子,有时还有亮晶晶的果干——蔓越莓、葡萄干、蓝莓干啥的。闻起来一股子混合的香气,是谷物烘烤过的焦香,是坚果的油脂香,再裹着一股子甜丝丝的味道,可能是蜂蜜,可能是枫糖浆。这就是Granola,最直观的样子。
从成分上讲,它就是把燕麦(通常是压扁的那种燕麦片)、各种坚果、种子,有时候还加点儿果干,然后用蜂蜜、枫糖浆或者其他甜味剂,再加点儿油(植物油啦)拌一拌,接着送进烤箱烘烤,烤到金黄酥脆,然后晾凉。在烘烤过程中,那些甜味剂和油会把燕麦和坚果什么的粘在一起,形成那种标志性的簇状,或者叫团块儿。所以,Granola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它的烘烤和那种酥脆的口感,跟那些没烤过的Muesli(就是那种泡了牛奶会变软的生麦片)完全不一样。吃Granola,就是图那个“咔擦咔擦”的声音,听着就带劲儿。
那为什么它这么流行?为什么Granola这个词,现在听着就带点儿“健康”、“天然”、“户外”、“森系”的滤镜?我觉得这里头有点故事。一开始吧,这东西就是作为一种健康食品出现的,据说最早是19世纪末在美国,当做病人吃的营养餐。后来呢,它慢慢演变成了早餐或者零食。尤其是在嬉皮士文化兴起那会儿,天然、有机、回归自然成了潮流,Granola这种用天然谷物、坚果做的,又给人一种朴实、少加工感觉的食物,就特受欢迎。它跟户外运动也天然联系在一起,能量密度高,揣一包在背包里,爬山徒步累了,抓一把塞嘴里,方便快捷,感觉自己跟大自然融为一体了(笑)。所以,Granola慢慢地,就不光是食物了,它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生活方式的暗示。
你说哈,你看到一个人早餐吃Granola配酸奶、新鲜水果,你会不会下意识觉得这人挺注重健康,挺有生活品质的?或者说,看到一个人穿着冲锋衣,背着大包,从兜里掏出一把Granola往嘴里送,你就觉得这人特别热爱户外,特别天然?它就是有这么一种隐形的连接。卖Granola的商家也深谙此道,所以包装都往天然、健康、户外风上靠。
不过,话也说回来,虽然Granola听着天然又健康,但你得看看成分表。为了让它好吃、酥脆、能抱团,里面的糖和油可不少。有些市售的Granola,含糖量比甜甜圈还高,那你说它到底健不康?所以,“Granola是什么意思”,有时候也包含了那么一层意思:一种被健康光环笼罩,但实际可能没你想得那么清淡的食物。消费者得擦亮眼睛,看看是真材实料的坚果果干、用蜂蜜枫糖浆少量增甜,还是用了一堆白糖和便宜的植物油。
我个人挺喜欢Granola的。尤其是那种自己手工做的,或者找到一家靠谱的小店出品的。你可以自己决定放啥:多放点儿喜欢的坚果,少放点儿果干(有些果干糖分也高),甜味剂用量自己控制。把燕麦、杏仁、核桃、南瓜子一股脑儿倒进盆里,淋上融化的椰子油和枫糖浆,拌匀了铺平在烤盘上,送进烤箱。烤的过程中,整个屋子弥漫着那种温暖、甜美的香气,哎呦喂,那感觉特治愈。看着它们慢慢变成金黄色,变得酥脆,那种成就感不是盖的。做好了,装进玻璃罐子里,每天早上挖几勺,配着酸奶或者牛奶,再切点儿当季的水果——草莓也好,香蕉也好,蓝莓也好,往上一撒。哇,那个画面,那个口感,那个味道,太棒了。清晨来这么一碗,感觉一天都充满了能量。
当然,你也可以干吃,当零食。看电影的时候,看书的时候,抓一把塞进嘴里,咔擦咔擦,脆生生的,比薯片感觉负担轻点儿(当然,只是“感觉”哈,还得看具体成分)。出差、旅行,带一小袋在包里,候机、赶路饿了,随时补充能量。
所以,“Granola是什么意思”?它是一种具体的食物,是谷物、坚果、烘烤的混合。它也是一种文化符号,跟健康、天然、户外、生活方式搭边。它有时是一种营销策略,把普通食材包装得高大上。它也是一种DIY的乐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它还是一种个人体验,早晨一碗Granola酸奶,或者户外的一把能量补充。它不像白米饭那么基础,也不像蛋糕那么纯粹的甜点,它介于两者之间,带着点儿天然的野劲儿,又被烘烤赋予了新的生命和风味。它挺复杂的,也挺有趣的。你说它是啥意思?在我这儿,它意味着一个美好清晨的开始,意味着一次说走就走的户外小冒险的能量,也意味着一种选择——选择一种貌似更贴近天然、更有活力的生活状态,哪怕只是在早餐碗里、在零食袋里,实现那么一点点儿。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