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想想我那会儿,别提多早了,反正跟现在比,那招生人数真是天壤之别。全国一年招个几十万人上本科,那感觉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挤过去一个,家里祖坟冒青烟似的。那时候的本科文凭,金贵的很。拿着它,好像就端上了个铁饭碗,前途一片光明。虽然竞争一样激烈,但基数小啊,感觉机会好像更“看得见摸得着”点。
转折点啥时候来着?就98年、99年那几年吧,扩招!突然一下,口子就放开了。这招生人数,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窜。当时大家觉得挺好啊,孩子有学上了,教育普及了,好事儿!我家里亲戚的孩子那几年赶上了,平时成绩一般,搁我那会儿可能就没戏了,结果也上了个大学。那几年,每年新增的本科生数量,真是惊人。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现在,虽然增速可能有点放缓,但那个庞大的基数已经形成,而且还在往上涨。几百万啊,每年几百万本科毕业生涌向社会。
你别小看这个数字的变化,它直接影响了太多太多事儿。最直接的感受是啥?学历贬值。以前本科是稀罕物,现在遍地都是。你去招聘会看看,以前可能专科都挺抢手的一些岗位,现在基本门槛都得是本科起步,甚至还得看你是不是名校本科。普通本科,真的就成了个“标配”,没啥特别优势。这不怪学生不努力,是这个大环境变了,招生人数上去了,供给多了,自然就不那么值钱了。这就像以前大米稀缺,大家吃粗粮,大米金贵。现在大米管够,大家就开始追求五常大米、有机大米了。普通大米?也就那样了。
而且,这个招生人数的增长,有没有伴随着教育资源的均衡增长呢?这是个大问题。大学数量多了,但好的大学、优质的专业,它的增长速度可没赶上学生人数的速度。于是乎,竞争就转移了,从“考上本科”变成了“考上好本科”。那些985、211,现在叫双一流的,它们的招生人数增长是有的,但远不如总体招生人数来得猛。结果呢?顶尖学校更难进,竞争更白热化,普本的生存空间好像就更挤压了。形成了一个M型结构,少数顶尖学校,多数普通学校,中间断层或者说差距越来越大。
你想想看,每年小一千万的高考生,再除去那些去职高、大专的,或者出国的,大几百万奔着本科去,最终能被录取的招生人数也是大几百万。这背后是多少家庭的投入啊。从幼儿园就开始的鸡娃,奥数、英语、各种特长班,一路卷上来,就是为了在高考这个节点上,能挤进那几百万个本科名额里。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是整个社会竞争压力的体现。
你再看看现在的就业市场。本科生一年比一年多,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以前本科毕业包分配(虽然没赶上那个好时代),后来是自己找但机会多,现在呢?不是找不到工作,是找不到“好”工作,或者说,找不到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工作。很多人拿着本科文凭,干着以前可能专科甚至中专生就能干的活儿。不是说瞧不起这些活儿啊,而是说,大家投入了那么多精力、时间和金钱去读本科,结果发现这个文凭带来的“回报”或者说“议价能力”,好像不如以前了。
而且,招生人数的增长,也带来了专业结构的问题。有些专业,十几年前热门得不行,人人都往里挤,大学也扩招得多。结果十几年过去了,就业市场饱和了,甚至萎缩了。学生毕业就失业,或者只能转行。大学的专业设置跟不上时代变化,批量生产了一些就业困难的本科生。这真的让人挺无奈的。
看看这历年的招生人数曲线,它不单单是条线,它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记录着教育政策的调整,记录着无数家庭命运的起伏。它告诉你,上大学这件事儿,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再到现在的普及化,甚至有点“通胀”。本科文凭不再是稀缺品,它正在变成一种新的基础门槛。
未来呢?这个招生人数还会继续涨吗?会稳定下来吗?本科教育的价值会重新定义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除了跟着这个大潮走,努力在竞争中不掉队,好像也没别的办法。看着孩子埋头苦读的样子,心里五味杂陈。这本科招生人数的增加,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也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和新的焦虑。
这数字啊,它背后承载的,是咱们这个时代独特的印记。是教育的进步,也是竞争的升级。是希望的扩张,也是压力的堆积。一说起来,就感觉心里沉甸甸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