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准考证一下来,那个地址一赫然在列,心跳立马跟着变奏。你是惊喜地发现就在家门口,走路十分钟?还是晴天霹雳,被扔到了这个城市你从未听过名字的某个角落,甚至得跨区,得坐火车高铁大巴才能到?这感觉,跟拆盲盒似的,全凭运气,而且这个盲盒的开启时间,还贼晚,往往是临考前一两周。你说气不气人?
那这个省考地点到底是怎么安排的呢?官方解释通常很简洁:就近安排。呵呵,这个“就近”两个字,可真是妙,妙就妙在它的暧昧不清和弹性巨大。你说,多近算近?是离你填的联系地址近?还是离你报考单位的所在地近?还是仅仅在这个你报考的地级市范围内就算“就近”?
据我这几年身经百战(哈哈,开玩笑)的观察和揣测,以及跟无数同病相怜的烤鸭们交流得出的血泪经验,这个所谓的“就近安排”,大概率是以你报名时选择的报考城市为单位,然后系统根据这个城市的考生人数以及各个学校作为考点的容纳能力来随机分配的。重点来了,是城市为单位,不是你家为单位,更不是你租的房子的地址为单位。所以,你可能住在城西,考点却在城东,甚至是偏远的郊区大学城,公交车得坐两小时起步,地铁换乘两条线,出来还得走个一两公里。这种情况,一点都不稀奇,甚至可以说是常态。
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吧,主要还是效率优先原则在作祟。省考这么大规模的考试,涉及的考生动辄几十万上百万,考点学校得成百上千。组织方要做的,是确保每个考生都有个座儿,有个教室,有个监考老师,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考试。至于你赶考路上辛不辛苦,吃饭方不方便,住不住得下,桌子凳子晃不晃,光线好不好,那真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问题。他们可能把整个城市的考点拉个清单,再把这个城市的考生名单拉个清单,然后咔咔一顿系统分配,达到教室利用率最大化,监考资源均衡化就行了。
有没有人工干预?有没有人性化考量?我不好说。也许有,比如尽量把同一职位的考生放在一起?或者把同一区域的考生稍微集中一下?但从考生体验来说,我们感受到的更多是随机性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便。你就等着准考证发下来,揭晓答案,然后被动接受。想修改考点?基本不可能。除非准考证上的信息有误,那也是纠错,不是自主选择。
所以,每年准考证开放打印那天,都是一个小型灾难片现场。朋友圈哀嚎一片:“啊啊啊,被分到了XX区那个据说远得要死的地方!”“谁知道XX大学怎么去?在线等,急!”“我的考点周围怎么连个宾馆都没有啊?”这种心情落差,真是太真实了。辛辛苦苦复习了大半年,临门一脚,却可能因为交通、住宿、环境这些非考试内容的问题,影响到考试状态。
正因为这种不可控和信息不透明,踩点这个环节就变得无比重要。拿到准考证,别犹豫,赶紧上网查路线。最好是提前一天去考点实地踩点。自己亲自走一遍公交路线、地铁路线,计算好时间。看看校门口长啥样,从校门口走到教学楼需要多久,你的考场在几号楼几层哪个教室。这踩点的过程,看似折腾,实则必要。你能提前熟悉环境,心里有个底,考试当天就不会因为找不着路而抓瞎,把宝贵的精力和专注力浪费在这些外围事情上。
踩点的时候,顺便看看考点周围的环境。有没有吃饭的地方?(很多学校食堂不对外开放,周围吃饭贵或者难找都很麻烦)。有没有安静的宾馆?(如果离家远,提前一天住考点附近是明智的选择,但热门考点附近的宾馆也是一位难求,得早订)。学校里吵不吵?教学楼里桌椅怎么样?太晃或者太小都会影响答题。厕所远不远?这些细节,平时觉得微不足道,但在考试那种高压环境下,任何一点不适都可能被放大,进而影响你的发挥。
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省考地点的安排,就像是考试本身的一个前置考验:考验你的应变能力,考验你的规划能力,考验你在不确定性面前的心态。它逼迫你提前规划,提前行动,不能有丝毫懈怠。那种被迫接受、然后自己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所以,与其抱怨(虽然真的很难不抱怨),不如把精力放在应对上。拿到准考证,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查地址,定酒店,规划路线,提前踩点。把所有这些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尽可能地转化为可控的准备。
归根到底,省考地点的安排,是大型考试组织下的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完美,甚至有时很不方便,但它有其运行逻辑。我们作为考生,能做的就是适应这种逻辑,然后在这个框架下,为自己争取最好的考试条件。别让地点成为你备考路上和考试当天的绊脚石。把精力聚焦在知识和能力上,那才是决定性因素。其他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提前准备,总能应对。别忘了,你不是一个人在折腾,千千万万的考生,都在经历着类似的地点烦恼。想想这个,也许心里能稍微平衡一点点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