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第一次正式跟这词儿打交道,大概是我刚进外企那会儿。老大发邮件,正文开头就是个大写的MEMORANDUM,下面跟着一堆巴拉巴拉。我心想,不就是个备忘录嘛,多大点事儿。随手就给它翻成了“备忘录”。结果,后来发现,同一个团队里,别人翻的却是“内部通知”,或者“情况说明”,甚至有的是“会议纪要的补充”。当时我就懵了,这小小一个memo,怎么冒出这么多中文马甲来?
后来慢慢才知道,这词儿的用法可活泛着呢。它确实可以是备忘录,尤其是在偏个人化、提醒自己的那种语境里。但更多时候,尤其在公司内部,它承载的功能,备忘录这三个字压根儿概括不了。
你想啊,有时候老大发个memo,内容是关于下周部门开会的具体时间、地点,还有需要准备的材料。这叫备忘录?这分明是通知!而且是带点指令性的通知。你翻译成“备忘录”发出去,同事可能都反应不过来,觉得这是个可有可无的参考,而不是必须遵守或了解的信息。
还有时候,是个项目出了岔子,需要向上级解释原因、当前状况以及后续补救措施。写一份详细的文档,标题可能就是Memo: Explanation of Project X Delay。这你还能翻译成“备忘录:项目X延迟的解释”吗?太生硬了,而且“解释”这个词在中文里听起来有点甩锅或辩解的意思。这时候,翻译成“关于项目X延迟的情况说明”或者“项目X延迟报告”可能更准确,也更符合中文语境下这类正式文件的称谓习惯。你看,同样是memo,内容一变,中文的对应词就得跟着变。
更头疼的是,有些memo内容是关于公司新政策的发布,比如新的休假制度、新的报销流程。这种,其实就是一种内部通告或者政策更新。你如果机械地翻译成“备忘录”,收到的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啥玩意儿?备忘录跟我有啥关系?但如果翻译成“关于XXXX的新政策通知”,或者“XXXX政策更新”,读者一下就知道,哦,这是个重要的事儿,得仔细看,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我。
所以,memo翻译成中文,最要命的一点就是不能望文生义,不能死抠“备忘录”那一个词。你得像个侦探一样,去分析这个memo是写给谁看的?谁发的?目的是什么?是传达信息?还是要求行动?是解释原因?还是发布规定?它的语气是中性的,还是带有强制性的?这些都理清楚了,你才能找到最贴切的中文词汇。
有时候,我会觉得这翻译过程简直是在给memo“诊断病情”,然后对症下药。它是个小感冒(普通通知)?就用“通知”或者“通告”。它得了重病(重要决策或问题说明)?那可能得用“情况说明”、“报告”甚至“纪要”(如果涉及到会议决策)。如果只是一个简单的提醒,比如某个系统维护时间,那用“备忘”或者“温馨提示”也未尝不可,反而更接地气。
有个朋友在一家比较轻松的公司,他们内部的memo有时候用词很口语化。她说她碰到过翻译成“小纸条儿”或者“偷偷告诉你”的,当然这是非正式场合。但在正式的职场环境里,memo通常还是代表着一定的正式性和层级关系的。翻译时既要保持原文件的意图,又要让中文读者觉得自然,不别扭。这其中的平衡,拿捏起来可不容易。
我见过最失败的memo翻译,就是那种完全按照原文结构和词汇一一对应的。比如原文里有个短句是“Please ensure all reports are submitted by EOD Friday.”放在一个memo里。如果前面是对某个问题的说明,后面来这么一句,意思很明确:这是个要求,务必执行。但翻译成“请确保所有报告在周五下班前提交。”听起来总觉得差点意思,不够有力,也不够像一个正式memo里的指令。或许可以翻译成“请务必于周五下班前提交所有报告。”或者“截止日期:本周五下班前,请提交所有报告。”强调一下紧迫感和重要性。
翻译这种文件,其实也是在翻译一种沟通文化。英语memo讲究直奔主题,信息量大。中文呢,有时候讲究委婉,有时候讲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如何把英文memo那种简洁高效的信息流,无缝地导入到中文读者的脑子里,让他们能像看原文一样快速理解并做出反应,这是真正的挑战。不是堆砌一堆中文词就行了,得让这些词在中文语境下活起来,发挥出原文memo应有的作用。
想想看,翻译一个词,背后牵扯到多少东西啊。词语本身的含义、它出现的语境、它要传达的目的、目标读者的文化习惯、甚至翻译者自己对这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理解。这小小的memo,翻译起来能让人感受到语言的博大精深和微妙之处。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那个词,别光想着备忘录了。停一停,深呼吸,问问自己:这memo,到底是个啥?要用哪件中文外套给它穿上,才能既保暖(信息不丢),又得体(语境正确),还能让人一眼看明白(高效沟通)?每一次琢磨,都是一次进步。这大概就是memo翻译成中文的那些让人挠头,又让人着迷的地方吧。它不像那些华丽的文学作品,但它实实在在,是你每天都可能要面对的语言战场。而打赢这场仗,靠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经验、理解和那么一点点对语言的直觉和热爱。
相关问答